大华网 > 文化

报告文学作家周桐淦在汕采风深有感触,他认为——

汕头有底蕴有思路有实绩有后劲!

  周桐淦南澳岛鸟谷与鹦鹉“聊天”
  作家们观看侨批实物封(左一为周桐淦)

  在今年的“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中,曾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晚报副总编,现为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的周桐淦,近几年来离开了工作一线,扑向了火热的生活一线,采写了一组沉甸甸的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智造常州》是国内第一部正面记录“中国制造2025”的长篇报告文学,《聚是一团火》既全面又深入地报告了江苏军团武汉抗疫的生动故事,作品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发表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在汕头的采风行程中,周桐淦话虽不多,但他以任职记者和编辑工作近40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40多年的敏锐发现力和洞察力,一路走一路感受,默默酝酿,在结束行程后,他撷取了汕头行最让他感到震撼的两个点进行创作,写了《趣记狮头鹅》、《过番·咕哩·目汁·侨批》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江南时报》和《扬子晚报》,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朋友们生动介绍汕头,文章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江苏网、苏北网等网络平台转载。

  周桐淦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汕头,来之前知道汕头是经济特区,来到后才发现汕头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历史文化尤为深厚。汕头在改革开放中,思路明晰,城市规划到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他认为汕头是有底蕴、有思路、有实绩、有后劲的侨(桥)头开放城市,汕头的明天会更好!  

  侨批中的情感令人震撼

  作家采风行的第一站,就是汕头的老市区,作家们打卡“百载商埠”文化地标,追随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等来自潮汕的中国电影先驱们的足迹,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又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和汕头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史,细品侨批里深藏的华侨乡愁。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对故里的一片深情。徜徉于一封封侨批实寄封前,浓烈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周桐淦。

  周桐淦告诉记者,一开始看到“过番、咕哩、目汁、侨批”这些词汇,自己是很“懵”的,知道是方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文规范语词,但在参观中了解了这些词汇以及侨批文物背后蕴藏的深厚城市历史以及海内外潮人的动人故事后,深感震撼。

  他在《过番·咕哩·目汁·侨批》一文中展示了《过番歌》的词段:“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周桐淦说:“歌词字字带泪,把侨乡儿女为什么闯南洋、怎样闯南洋的苦难一幕,活灵活现地倾诉了出来。而汕头侨批文物馆,12万件各类文物,3.72万件侨批原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段苦难历史。”他说现场还有一封侨批原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信笺的中央,正楷书写着厚重的“难”字,边款是一首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这封七言绝句《难》原件不仅写尽侨胞过番谋生的艰辛和对故里的思念,而且极具艺术价值,令现场的作家们不由得感慨万千。“侨批以一种特有的光华,向世人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开拓史、创业史,展现了华侨华人爱国爱乡、守信重义、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中另一种形式的苦难与辉煌!”周桐淦动容地说。

  周桐淦查找了资料,进行了“溯源”,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侨批局,实则成了带有今天的邮局、银行、物流部门部分功能的复合体”。他说,网络上提出国际上的快递业务,始于1971年美国的联邦快递;中国的快递业务,始于1990年中国邮政的EMS。他觉得,可以说世界和中国的快递业,都肇始于中国的侨批业,应该从19世纪中叶算起。今天穿行在大街小巷摩托车、电瓶车上的快递员,都有着19世纪中叶侨批水客的影子。  

  精彩鹅文章令人赞叹

  在潮汕宴席上占据“C位”的卤鹅,已成为潮汕美食文化的一个招牌和符号。澄海卤鹅更是被评为广东十大经典名菜,不仅出现在各地餐桌上,如今还走出国门,名扬中外。潮汕地区的狮头鹅养殖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狮头鹅产区主要集中在澄海,目前澄海的狮头鹅饲养量、种鹅存栏量、鹅苗生产量等在全国占极大优势,是当地农业特色品牌和重要支柱产业,现已制定了种鹅饲养、肉鹅饲养、卤制加工等多个农业地方标准。产业旺推动乡村兴,为感受汕头乡村振兴的脉博,作家采风团一行走进澄海潮鹏狮头鹅养殖中心,实地考察了解狮头鹅的繁育繁殖,以及鹅苗、商品鹅的产业销售业等情况,看狮头鹅这一特色养殖业如何富民兴村。

  “没想到一只鹅能作出这么多文章,全身是宝,可以细分成那么多部位,从鹅的额、头、颈、翅、掌、肫、肠、肝、肉……每个部位有不同定价。特别是脱菌工艺、冷冻技术等,为产业做出这么大贡献,这些都是没想到的。实在令人惊叹!”周桐淦激动地告诉记者。有感而发,他写下了《趣记狮头鹅》,通过“鹅价”“鹅场”“鹅倌”“鹅歌”“鹅云”等关键词串起所见所思所感,从生态环境、养殖业、制作工艺等多个角度,告诉了读者“鹅价”不菲,为何不菲?“良好的天然条件和狮头鹅自身的优秀品质,使得澄海狮头鹅‘一鹅绝尘,独步天下’。”周桐淦笔下幽默风趣,尤其擅长现场描写,声色间令人如临其境,“3万羽种鹅,有如3万名歌唱演员,在多声部地咏叹‘鹅、鹅、鹅’的混声大合唱,如此波澜壮阔的露天音乐会您见过没有?真是:半亩方塘,云影天光,鹅歌震荡,心花怒放。”巧的是,当天现场,鹅池上空还飘来一朵形似神似的鹅状白云。作家们啧啧称奇,纷纷在鹅池边留下合影。

  周桐淦谦虚地表示,江苏也有鹅,但在处理以鹅为食材的菜肴时,经常一锅炖、一锅烩,因此鹅文章没有做得像汕头狮头鹅那么好。“应该向汕头学习,把鹅文章做细,开发鹅的价值!”他说。

  周桐淦还是有心人。鹅场采风当天,公司董事长陈旭潮出差了,事后,他还通过微信与陈旭潮进行了交流。陈旭潮告诉周桐淦,自己为了科学论证,从2014年开始走访了上百家养殖户(场),整理了一份97页的调研报告,从种植、养殖、屠宰、运输、配送到卤制、销售、终端餐饮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计划。

  就这样通过深入了解狮头鹅养殖业的发展,周桐淦用文字讲述了背后鲜为人知的养鹅故事和乡村致富故事。“以潮鹏为产业链的龙头平台,带动周边乡镇和乡亲们养鹅致富,去年,这条产业链上的养殖户,收入少的5、6万元,多的超过了10万,澄海区2021年养鹅收益,已经达到35亿元,预计2025年要突破40亿元。”他说,澄海狮头卤鹅和江苏的河豚、新疆的牛排、大连的海参一样,成了地标一样的名菜。  

  采访手记

  记者·作家·邻居

  采访作家周桐淦前,记者上网进行人物背景资料了解,不看不知道,一看既感动又敬佩。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已退休多年的周桐淦向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作协党组表达了想去抗疫一线采访的愿望,试图为抗疫做点有益的事情。他说尽管已经退出一线采访岗位多年,但深知让人流泪的新闻背后肯定有大把大把的故事,再次作为记者,同时又是报告文学作家,可以深入找寻新闻来不及展示、展示不了或没有被注意的幕后内容,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还原生活,记录历史,回答人们对前线的关切。因此,周桐淦奔赴抗疫前线,在武汉、黄石等地采访了17天,又和部分医疗队员朝夕与共,度过了隔离休整的14天。当时媒体称他为“武汉抗疫江苏军团中年龄最大的战地记者、江苏派出的唯一战地作家”。回来后,周桐淦创作了《聚是一团火》。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周桐淦在南京时曾和著名画家陈大羽为近邻。周桐淦认为陈大羽非常风趣,他说:“大羽老师是广东汕头人,他画鸡前的习惯动作一是闷头喝茶,二是盯着画案上的宣纸不停地嗅鼻烟壶,感觉构思得差不多了,拿起鼻烟壶往掌心一磕,再把手掌往鼻子上一捂,双手一拍,走向案头,三下五除二,一幅老辣遒劲的公鸡图瞬间跃然纸上。” 寥寥几笔,勾勒出画家生动形象。文如其人,与有趣的人为邻,周桐淦也是有趣的人。  

  【人物名片】

  周桐淦:报告文学作家,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曾任扬子晚报副总编、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新闻岗位的组织工作,先后担任过《风流一代》记者、编辑、副总编辑;《雨花》杂志副主编、主编;扬子晚报副总编辑等职。

  文学创作以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为主,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多难的公理》《法与“法”的较量》《西飞的云鸟》《蓝色火焰》《智造常州》等。

作者:陈珊娜 文/摄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11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