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潮汕书法史稿》结合文献探源溯流

呈现一幅潮汕书法生动画卷

  《潮汕书法史稿》  谢佳华、李楠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潮汕书法史稿》从书法的视角,以史立论,对潮汕书家、书事、墨迹、遗存进行考察,作者谢佳华和李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追源溯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潮汕书法的生动画卷。该书一上市便得到热烈反响,入选“金牛杯2022年第一季度美术好书榜”。近日,记者专访谢佳华,听他分享对潮汕书法文化的领悟与热爱。

  

  传承发扬书法传统美学

  《潮汕书法史稿》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系统讲述了书法艺术在潮汕的发展轨迹,历时6年完成。回首创作历程,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潮汕书法史稿》作者谢佳华告诉记者,他研究了很多资料,深挖潮汕文化内核,传承发扬潮汕书法传统美学。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名人辈出,书法文化积淀深厚。”谢佳华说,这部讲述潮汕书法发展史的新书,集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以广义的粤东闽语方言使用区为地理界线,以历代来往潮汕地区、对潮汕文化有较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曾有海外经历的潮人为研究对象。

  以潮汕书法发展脉络为主线,分“绪论”“潮汕书法发展历史概述”“潮汕书法史的开端”“潮汕书法史的发展期”“潮汕书法史的变革期”“潮汕革命书风”“潮汕海外墨迹”等篇章,图文并茂,刊载宗祠牌匾书法、书家墨迹、侨批书法、红色石刻书法作品图片200余张,具有较高的学术与资料价值。

  地方艺术史编撰的有益探索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潮汕书法史稿》首发式暨分享会在汕举行,新书甫一上市,就引发广泛关注,入选“金牛杯2022年第一季度美术好书榜”。记者在一些网站或朋友圈,不时看到《潮汕书法史稿》刷屏。专家学者对《潮汕书法史稿》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从地方史和文化史角度来梳理一个地域的书法文化,通过考据开掘、梳理钩沉及诠释,勾勒出潮汕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是地方文化艺术史编撰的有益探索。

  著名学者陈振濂为该书作序并题签,他说,“《潮汕书法史稿》从区域书法史入手,开辟出一个别具生面的研究新视角,形成一些新观点、新提法、新成果,对近现代中国书法史、近现代广东书法史研究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潮汕知名学者陈汉初认为,该书创新叙事方式,点面结合,抓住地方特色,融合多元知识,汇集了本土第一手文献史料、大量的乡土调查和前人研究、现成成果、编著者研究于一炉,开展多维论证,充分体现了编著者的匠心独具和理论功底。

  历史学博士陈嘉顺在其评论文章里说:这部书的特点可以“三多”“三强”来概括,即人物多、图片多和形式多,而“三强”则是可读性强、史料性强和代表性强。陈嘉顺表示,潮汕人杰地灵,有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潮汕文化,《潮汕书法史稿》的出版是弘扬潮汕文化,弘扬潮汕先贤的光辉业绩,创造理论研究良好风气的一次很有意义的举措。

  “这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潮汕书法史稿》很不简单,填补了省内地域书法史研究的空白。”知名文化学者张无碍说,在没有现成文献的情况下,作者挖掘史料,深入浅出的带领阅读者追寻潮汕书法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风貌,丰富大家的书法史知识,开阔眼界,提升品味。

  挖掘先贤墨迹中的艺术亮点

  书法史研究看起来是一个很“专”的研究,但需要有“博”的知识面。知识储备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先读书,后做研究。谢佳华表示,潮汕除了现存的县、府志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成篇的著作可供参考,只能从历代遗留下来有限匾额、楹联、书画、摩崖石刻、碑记等零碎资料搜集。“书法史研究,需要先博后专。”收集资料不易,而要将那些零碎的资料编写成理论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陈振濂在序中特别提到,该书揭示出现代潮汕书法史独有的两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亮点,其中一个是潮汕地区存在的红色书法石刻群,地域横跨潮南、惠来、普宁等地,散落在郁郁葱葱的大南山区之中。这些石刻既具有书法的观赏性和动人的故事背景,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拥护与爱戴之情,在书法研究中具有唯一性。

  书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侨批”书法。在陈振濂看来,大量的侨批就是那一特定时期的民间书法和实用书法,是一种书法内容与书法艺术交融的典范式遗存作品群。各体书法精彩纷呈、书写者众多而身份各异、来自全球的各个区域、书写内容实录而丰富多彩,这些资料不仅具有华侨史和乡土文化的研究价值,从书法角度审视也具有研究价值。

  《潮汕书法史稿》共38万字,为读者展开潮汕书法艺术历史画卷,展现了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的鲜明特点,展示了独到的史学眼光和审美功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

作者:陈文兰 编辑:张梅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