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20世纪30年代,旅泰华侨陈孝崇在澄海建阳购宅第,留下百年文化佳话

陶隐风骨有传承 方言歌曲开先河

精心修复之后的陶隐庭院十分雅致



在澄海建阳乡,有一座不起眼的老宅,就像它的名字“陶隐”一样,低调隐藏于一片古民居建筑中。它的门楼很小,没有华丽的装饰,很容易被路人忽略而过;但如果正好抬头一瞥,却定会被其独特的风貌所吸引,从而驻足停留,想要一探其中的秘密。它就是已故著名作曲家、潮州方言歌倡导者和创作者陈玛原的故居。

陈玛原在20世纪30年代住进陶隐。这处宅第是陈玛原的父亲、旅泰华侨陈孝崇用海外打工积蓄所购置的宅第。它不宏大,却足以为家人遮挡百年风雨;它不奢华,却以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惊艳后世;它很文艺,从宅子取名到内部的装饰,透着文人超然物外的风骨,从而孕育了良好的文化家风;它很幸运,百年来在后人的精心呵护下,保留下最初动人的模样。

侨宅探寻

西洋小清新,古典潮汕味

陶隐的门楼非常特别,它保留了老式潮汕宅第的凹斗门楼,但宽面却比常规门楼要窄一些,因为大门不是传统的长方状,而是设计成瘦高的拱形门,在圆拱处饰以西洋风格的铁艺花饰,门楼两侧对称的四联壁,同样较为高瘦,且不像潮汕老宅一样刻画题字,而是保留着纯白色,只在门顶匾额处装饰着简单的西式花边,门檐和门楼上侧刷成南洋风味十足的粉蓝色。整个门楼蓝白分明,中式中透着西洋小清新,西式中不失古典潮汕味。

别具一格的门楼

陶隐的后人、陈玛原的儿子陈山雷介绍说,陶隐是他的祖父陈孝崇在20世纪30年代购买的。这座宅子原本是主座加一火巷的“单背剑”格局,还有花园、铺面和库房。据说原主人打算经营钱庄,这座宅子的功能是经营和居住合二为一。因家道中落,原主人将宅子分割出售。

现在的陶隐,只是主座加花园的面积,主座占地260多平方米,加上花园共400多平方米。当时,陶隐屋前是主村道,屋后的花园临溪,因而陶隐的朝向与村里其他宅第相反,是坐东南向西北。

至于这座宅子建于哪一年,也没有确切的记载,陈山雷曾听附近一位已逝老人回忆说,他小时候亲眼看到这座宅子正在建设中,这位老人如果在世,今年已106岁,由此可以判断,宅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上雕花下竹画,民国木雕“活标本”

进入大门,眼前是潮汕宅第中常见的木雕匾门,陈山雷告诉记者,原来的匾门已损坏,之前一直用门帘代替,现在这个是2020年维修宅子时重做的。绕过中门,又发现了宅第的独特之处。这座建筑从布局上来看是传统的“四点金”形式,进门之后为前厅,前厅两侧各有一间房间,按传统样式,前厅和天井之间本来是一排木质闪门,但陶隐却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圆洞门,透过圆洞门可以看到后厅是亦中亦西的双层叠楼,楼上楼下都有回廊,以及中式的木质闪门。

透过圆洞门可以看到后厅的双层叠楼

远远看去,这两排闪门和同时期的建筑常用闪门没什么两样,都是上雕花下竹画的款式,但走近一看,却让人赞叹不已,只见这些闪门的雕花明显要比很多宅子的雕刻工艺精湛得多。

闪门上的多层镂空木雕

同行的澄海博物馆副馆长陈琦对记者说,因年代久远,民国时期的很多老宅木雕装饰图案大多残缺不全,这座宅子最为难得的就是木雕工艺精美绝伦且能得到较好的保护。特别是后厅闪门,以花篮、牡丹、蝙蝠、仙拂、蔓延的葡萄藤环绕“诗礼”“传家”,构思精巧,工艺繁复极为少见,竹画也十分精美,可以说是同时期上雕花下竹画闪门中的上乘之作;屋檐下的梁架,更是保留着大量凤、鹤、鹿、蝙蝠等多层雕刻的精美木雕,同样工艺精湛。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众多原汁原味的百年前手工木雕,像“回字文”装饰,还有佛手、石榴、如意结、双金钱等各种传统吉祥物,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建筑木雕艺术的一个“活标本”。

陶隐精美的木雕

松风竹雨,小庭院蕴含大风雅

不少人听到陶隐,想起的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陈山雷说,“陶隐”应是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的医学、药学、化学家陶弘景。陶弘景博学多才,却淡泊名利,辞官隐居自得其乐。《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记载:“陶隐居句曲山时﹐庭院植松﹐每闻松风﹐欣然为乐。”他爱听松风,院子里遍植松树,每当听到风吹松响,就感觉快乐无比。

在陶隐后厅二楼的一处窗楣上就有陶弘景喜爱的“松风”“竹雨”浮雕字样,回廊的两根廊柱上则有一对石刻联:“陶情三径竹,隐趣一庭花”。陈琦认为,宅子处处体现了建造者对陶弘景隐居乡野生活的向往,这对嵌名联更是体现了宅主人的意趣,充满了文化味。

陶隐后厅二楼的窗饰门楣都保存较为完好,刻画的人物图案有的还能辨出是“水淹金山”“西厢记”“张飞大闹长坂坡”等古代戏剧场景。二楼的屋梁还可以看到很有年代特色的“南洋蓝”色调。

陈玛原手书的新门匾

今日侨宅

修缮活化 陶隐风华不减当年

虽然陶隐一直有后人居住保管,但毕竟经历了百余年时间,一些地方风化或崩塌难以复原,像圆门内侧的匾额就已完全损毁,如今已换成了陈玛原的手迹牌匾。为了保护宅子现存的原貌,陈玛原的后人集资合力,于2020年请人宅子,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

陈山雷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他的女儿女婿都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家族其他成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大家都理解老建筑的内涵,一致达成“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以专业的手法对陶隐保护性修复。

为了让宅子能够“修旧如旧”,陈山雷每天往返龙湖住家和澄海老宅两地督工,并寻找名师修复或补充了宅子中一些被风化的木雕,让残破部分得到修缮。由于能遵循老宅风格修复,很多地方不专门指出几乎难辨新旧。

经过修旧如旧复原的“松风”字样

像二楼两处大窗户窗楣上的“松风”“竹雨”字样,原来的立体浮雕已脱落,只剩下字迹,他专门请人按字样重新复原;梁架上的木雕,靠外的部分因风吹日晒也有一些残缺,也是他专门请来木雕艺人按现存的木雕样式重新雕刻做旧,让其恢复完整风貌。

陈山雷说,天井东北侧原来主要作为厨房之用,也有木质闪门,但闪门已破损;西南侧在他记事时就已崩塌,无从考证原来的模样。这次修复老宅,他将厨房搬移到后面花园空地重建的新式住所里,将两侧按后厅前护栏的样式改造成走廊,虽然不是原来的样子,但却与宅子风格很搭配,毫无违和感。

陈山雷认为,大家能这么齐心、花这么多心思对老宅进行重修,最重要的是因为整个家族对陶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生前也多次提点我们要保护好老宅。”陈山雷说,“这里就像是家族的一个避风港,不管外面有多大的风浪,族人在这里繁衍、成长、走上社会,又一次次回家、团聚、别离,留下了家族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潮汕人离乡不离土,故居就是中国人的根。”

华侨故事

泰国酿酒师 勤俭节约回乡置业

陈孝崇年轻时出洋谋生,在泰国的酒厂工作,是一名酿酒师。购买陶隐之后,一直由家乡亲眷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陈孝崇回乡躲避战祸,这处偏安一隅的乡野小宅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大影响,虽然失去了工作,靠着积蓄度日,但也让劳累半生的陈孝崇获得浮生间隙,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陈山雷笑说,他家有5个姑姑5个叔伯,小的几个姑、叔都是在这段时期出生的。陶隐就像一处世外桃源,让这个家族躲避了战火纷争的残酷,避世隐居,自得其乐。

陈琦认为,陶隐家族所代表的正是大多数华侨的生活状况,很多华侨在海外就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人,一生并没有大富大贵,靠着努力奋斗、勤俭节约,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在家乡置办宅第,让家乡亲人得以安居乐业。

革命音乐家 开潮州方言歌先河

陈玛原1922年出生于泰国,五岁时被父亲送回家乡读书,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陶隐中度过。陶隐所处的建阳村,村民向来喜欢潮州音乐,民国时期,村里就有儒乐社,每天晚上,村民围聚一起吹拉弹唱,有较好的音乐氛围。天资聪颖的陈玛原从小听着这些曲乐长大,耳濡目染,也学会弹奏二弦、椰胡、扬琴、古筝等多种潮乐乐器,19岁就在乡里的小学当音乐老师。

1943年,陈玛原考入国民党浙江渠州新闻大队宣传队。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西洋音乐,还读到了很多苏俄小说,根植了革命思想种子。1948年,看清了形势的陈玛原找借口离开了宣传队回到家乡,随后参加了中共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正式加入闽粤赣纵队四支队武工队。

当时武工队经常用歌曲来宣传革命活动,但因为很多歌曲都是普通话版本,潮汕的老百姓很难听懂。有一次,陈玛原在报纸上看到一首方言诗《跷仔苦》(潮语“跷仔”即指“穷人”),这首诗用充满潮汕文化内涵的方式表达出老百姓的疾苦,深深打动了陈玛原,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音乐灵感,马上为这首方言诗谱了曲,并在武工队中试唱给同志们听,受到大家的喜爱,很快风行开来。

找到一条有效宣传革命的新途径,让陈玛原激动不已,创作源泉不断喷涌,一发而不可收。陈玛原是潮州方言歌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在3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了100多首潮州方言歌,不少歌曲还成为学校音乐课教材。在那个时代,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玛原歌”。

20世纪50年代,陈玛原还了方言歌剧,每次演出都人气爆棚。其中,他参与改编并谱曲的首部方言歌剧《赤叶河》更是引起极大的轰动,一连200多天不间断演出,观众达到60多万人次。

时代风云流转,到20世纪60年代,潮州方言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陈玛原又致力于潮剧接班人的培训。20世纪80年代离休后,陈玛原寄情于潮筝及书法研究。据家人回忆,陈玛原晚年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固定时间弹古筝,固定时间练字。他还曾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书展和古筝演奏,出版有CD《赤叶河》(与原潮汕文工团老同志合编)、《潮筝古韵》和《玛原书法选集》等。

以乐会友 潮剧名导成莫逆

陈玛原一生与音乐相伴,不管是戎马生涯还是陶隐生活,音乐都给了他无穷的精神慰藉,而他也以音乐,滋润抚慰着世人心。

陈山雷告诉记者,陈玛原从1943年离开家乡之后,就再没有在陶隐长住过。新中国成立后,陈玛原安家在潮州,1963年,陈山雷的母亲调回澄海一中教书,家人也随之搬回陶隐居住,但陈玛原仍在潮州工作,只有假期才能回来住几天。

陈山雷说,父亲大概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每次回来,家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而喜庆。家里有一台留声机,还有很多西洋唱片,陈玛原会放音乐给孩子们听,还带他们写字、下棋、学游泳。每次回乡,陈玛原更热心参与家乡的乐社活动,指导村民演出节目。

陈山雷7岁回建阳读小学后就居住在陶隐,在他的印象中陶隐总是特别热闹,因祖父子孙众多,陶隐最高峰时住了二十几人,宅子只有一口水井,经常被汲干都不够用。陶隐还曾成为村里的大食堂、绣花场,在这里也留下了很多欢乐的记忆。

而陶隐还曾来过一位特殊的客人,为这座老宅子增添了一段文化佳话。陈山雷回忆说,他读高中时,有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到汕头市区探望父亲的好友郑一标,发现郑一标疾病缠身,居住环境又恶劣,父亲当即邀请他前往陶隐养病,郑一标欣然答应。

郑一标曾居住过的二楼房间

郑一标是著名潮剧导演,也是澄海籍爱国归侨,和陈玛原曾同为潮汕文工团的同事,陈玛原作曲的方言歌剧《赤叶河》,就是郑一标导演的。当时郑一标夫妇暂居在陶隐后厅二楼西南面的房间里。作为著名潮剧大导演,来到建阳乡间,马上引起轰动,连村书记都上门拜访,并邀请他为村里建阳文化室的业余剧团排戏,郑一标欣然答应。没想到的是,郑一标全情投入,把文化室的业余演员当作专业演员来排练,硬是将一个业余剧社排练出了专业的水平,剧社多次被邀请到外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郑一标的到来,更为陶隐带来了空前的人气。陈山雷说,每天家里高朋满座,都是些文化人,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郑一标在陶隐居住的一年多,更是让陶隐的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和视野,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作者:汕头融媒记者 许玉璇 林少然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