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走进潮州旸山村一座座老宅,感受华侨炽热的乡情和对后辈的殷切期许——

百年侨宅群蕴含传统文化密码

居安里的后包楼房洋味十足

大夫第的木雕寄寓宅主的美好愿景

青山绿树环抱“悦凯衍派”

“大夫第”在村里依然十分显眼

“悦凯衍派”四个字苍劲有力

旸山村的侨宅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

旸山村的侨宅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

“机关重重”的老宅

潮汕侨宅总藏着惊喜和惊艳,等待人们去发现与发掘。清末民初,潮安县秋溪都旸山村(今属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的华侨先后回乡兴建了“大夫第”“悦凯衍派”“居安里”等一批侨宅。这些老屋就像一本本蒙尘的旧书,阅读它们,个中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一缕乡情、亲情总会油然而生,一股浓郁的文化韵味扑面而来。门框、廊柱上意味深长的题刻,无不时时训示后人秉承传统美德;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旸山村位于湘桥区东部七屏山末羊角山山麓,与澄海区隆都镇上北村相望。旧时建有村寨,名曰羊角山寨,简称为“寨内”。南宋末期,陈氏族人从官塘迁入寨内,蕃衍后代,人口迅速膨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到了晚清,陈姓族人开始到村落四周开枝散叶创置新的聚落。“大夫第”“悦凯衍派”“居安里”就是这样应运而生。

●侨宅探寻

大夫第:

生地建宅,邀请十多户无房宗亲入住

我们走访“大夫第”时,宅主人刘玉嫦和孙子陈文标打开外埕口如意门,陪同我们开始探访之旅。

眼前的大夫第,是简版的“驷马拖车”:主座为“四点金”布局,两翼各有两排花巷从厝,最外侧花巷厝连着后包厝。厝前是大外埕,埕口两侧“伸手房”连着围墙,墙外有一口月眉池。据刘玉嫦介绍,全宅占地3亩半,大小厅房近50间。

现年74岁的刘玉嫦告诉我们,大宅1908年建成,建设者名叫陈麒麟。她是麒麟公的曾孙媳妇,自从嫁过来就住在大夫第内,大夫第旧事都是家婆生前说给她听的。

陈麒麟,原来住旸山后厝,因生活所迫,到了暹罗谋生。后来在呵叻开火砻,赚到钱后,便回家乡筹划“起大厝”。由于在寨内找不到地皮,于是把目光转至羊角山后“内洋”土墩上,利用生地新建豪宅,自此便有了“梨阳村”(潮语谐音“内洋”)。

陈麒麟由于家贫无法读书,饱受没有文化之苦。所以一直希望儿孙后代能识字、学文化、做君子,并把愿景倾注在大宅身上。当天,跟着玉嫦阿姨,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物证”:一个传统的榻肚门楼,门匾上书“大夫第”三个大字,表示官宦人家,门第显赫。更重要的是,邀请大埔举人邓尔瑱,在门楼上留下四肚行草书法,既装饰门面,又借题发挥。分别是:门框双侧两肚刻录《尚书大传》,讲明“入国小,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入太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的道理,敦促后代必须进学明理通义。相对的马面墙,一面刻录《简文入华林园》之“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一面刻录《道德经》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指出“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蓄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向子孙昭示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一个传统的门楼,成了诫子训孙的平台。再看四条花巷的门楼,原来上面都有榜书,但因岁月沧桑,仅剩下西侧外花巷门“种义”两字依稀可辨,其余三个门楼榜书已经荡然无存。而后包门楼榜书“虞妫延绪”“德曜垂光”、房间门目的“耕仁”“种义”,以及大厅拜亭梁架上木雕螃蟹专门细刻的“状元帽”“金花”,都寄托着宅主的美好愿景。

豪宅落成后,陈麒麟专程回到大夫第小住一段时间,并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邀请后厝十多户无房户的宗亲无偿入住豪宅,还提供给每户二三亩地耕作。这一说法,后来得到“旸山通”陈开兴、陈镇标两位耆老的证实。土改时,大夫第大部分房屋被没收,分给贫下中农居住。上世纪80年代落实侨房政策,所有分房户迁出,在大夫第周边安置建房,目前已发展至30余户。

悦凯衍派:

依山而筑,三层豪宅别有一番景致

就在大夫第建成十多年后,同乡的陈胜泰、陈胜治昆仲在暹罗发了迹,也想回乡营建宅屋,同样碰到“用地难”问题,于是陈家兄弟另辟蹊径,利用山坡地砌筑楼房,留下“悦凯衍派”豪宅和一段美谈。

旸山村背靠七屏山,传统民居皆依山势而建,“悦凯衍派”就建在最顶端。

当天,我们在陈开兴、陈镇标两位老人的引领下,沿陈氏家庙右边小路上山,拨开杂草藤蔓,顺着鹅卵石路来到“悦凯衍派”脚下。但见三层高的大宅依山砌筑四周绿树环抱。一二层同一立面,每层都是一厅四房,后寮墙靠紧山体。第二层名曰“胜南轩”,当年是读书和会客的书斋。第二层混凝土天面板又作为第三层楼房的前阳埕,一圈栏杆矮墙环绕四周,墙上开了50个圆孔,别有一番景致。现年87岁的宅主人陈开兴老人笑着说,以前夏天,阳埕成了他们的“向天凉席”。后来变成摄影师的“观景台”,圆孔也成“取景器”。第三层就是该宅的主座,一落“四点金”。打开大门只见一个天井,隔开上下两厅和南北两小厅。上下厅两侧各有2间抱厅房,上厅面积最大,设有8扇闪门,堂号“胜远堂”。主座两侧各留有一条小花巷,花巷尽头一是洗手间,一是猪栏。尽管老宅弃置有时,内外杂草丛生,上下藤蔓缠绕,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

走出大厅,细细观察大宅的“脸面”。但见门楼采用当年时尚的石英洗石工艺,大门匾榜书“悦凯衍派”四个大字,上款为“民国十七年”,下款“余扶之书”。而花巷门匾分别写着“履中”“蹈和”。据介绍,“悦凯”之名,取自胜泰、胜治的表字“必悦”“必凯”各一字。“衍派”,则指支脉的发源或渊源。而“履中蹈和”出自《中庸》,意思是走路脚不要偏,做事要和为贵,做人要平和点,在追求适度中实现和谐。这是儒家的“致中和”主张,可见建设者用心之细用情之深。

陈开兴老人说,当年他的祖父必凯公和伯祖必悦公,为了这落宅第操碎了心。买了山地,先后平整了4年,建设期间因山体滑坡压垮邻家房屋赔了一大笔款。又从暹罗进口水泥和钢筋,整落大厝耗用水泥300多桶,每桶300多斤,全部用人工搬上山,工程之大可想而知。直到1928年才完工,全宅前前后后共耗费了5万多银洋。

居安里:

精美题刻,训示儿孙“仁而致远”

“悦凯衍派”开山建房的艰辛,让同时期回乡“起大厝”的陈赞顺、陈王琦父子最终选择了麒麟公的做法,在旸山村东北面上溪田园中置地新建豪宅“居安里”,开创新村落。

“居安里”全宅连同宅前风水池总占地面积6亩。主体建筑是一座“四点金”大宅,加“双背剑”从厝,连同后包双层洋楼,共有厅房30多间。全宅四周砌筑围墙,外门楼朝向西南,门匾榜书“居安里”。

据宅主人之一陈复誉兄弟称,建设者是他们的曾祖父陈赞顺,字德居。民国十六年(1927),德居公派长子陈王琦回乡置地建房,以赡养家口。陈王琦就是陈复誉的祖父,又名锦璜,毕业于上海美专,为刘海粟学生,擅长书画。全宅大量的用字措词、书法美术,都出自他之手,从中可以感受到陈王琦的用心策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正座大门为榻肚门楼,门匾“居祖家屋”。背面“忠顺流徽”,上款“民国十六年”,下款“德居自建”,点明建房者和建设时间。回头看看大门楼肚王琦书写的王维《山居秋暝》和《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元好问的《横波亭》四幅书法,落款时间民国十七年(1928),这是建成时间。

据同行的陈镇标老人介绍,“居祖家屋”堂号“赞德堂”。后包两个门楼匾额分别是“居之进德”“安以守仁”。不难看出,陈王琦希望后代人毋忘“德居公”的肇基创业。同时还用“安以守静,存心养气励志;仁而致远,集福继美呈祥”等等的楹联语言,示训儿孙宁静致远,惟实励新。

留洋归来又接受中华文化的主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成为海外游子念祖恋乡的基石和纽带。居安里建成后,暹罗华侨来往不断。1992年,陈复誉居住的花巷头一厅二房因天灾受损,家族华侨寄钱来修缮。德居公三房孙陈汉誉博士曾任泰国副总理兼内务部长,2007年6月17日,陈博士率团回乡寻根问祖,专程回祖居地观光,为家乡增光添彩。

●华侨故事

夫妻同心,事业如日中天

今日的旸山村方圆2.7平方公里,总人口4892人,海外华侨约3800人,是远近有名的侨乡。华侨是乡村振兴不容忽略的力量,不少先侨的拼搏故事一直在流传。

陈麒麟(生卒未详)出生于旸山,兄弟3人,家境贫寒。清朝光绪年间出国谋生,在暹罗呵叻娶了隆都黄氏为妻之后,夫妻举案齐眉,事业如日中天,创立“陈顺成”商号,开了3间火砻,在市中心拥有100莱地的大花园,里面建有庵堂、种植从家乡带去的水果树。在当地被人称“麒麟王”,黄氏被称为“王奶”。

潮汕俗话说:“做生意三世孬入忠臣庙。”故此商贾富户也乐于捐纳以博功名官职。发家之后的陈麒麟“以散财行善方式得到地方社会的肯定”(语见《明清的慈善组织》),荣膺大夫官阶。尔后,他汇巨资回旸山,让出身府城、读过书的如夫人杜山茶主持买地建房,于光绪戊申年(1908)在七屏山东麓的内洋片区建成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并修筑内洋通往寨内的大路,既便利家人与原乡的往来,又方便寨内乡亲到内洋耕作。

兄弟联袂,开启创业人生

族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影响带动了乡里乡亲。同样居住在后厝的陈胜泰(约1880—1952年),也于光绪末年远渡暹邦,开启创业人生。随后又把弟弟陈胜治(1882—1944年)接到暹罗,兄弟联袂在大城府火车站开办“陈利生”号商行,经营杉木、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1924年前后,陈胜泰让弟弟胜治带钱回乡买田置地,新建豪宅“悦凯衍派”,邀请后任潮安县银行经理的余扶之书匾题额。在此期间,陈家兄弟还与隆都后溪乡金广顺合办批局,到汕头埠开办“植园”西餐厅,专做洋人生意。

艰苦谋生,创办多个商号

几乎在同一时期,陈赞顺也从寨内出发,远涉重洋,到了暹罗谋生。一番摸爬滚打,终于在乌汶府开办火砻,拥有“顺记”“顺发兴”等商号。发迹之后,让“读过大书”的长子陈王琦回到上溪选了风水宝地,建了这座中外合璧的豪宅。特别在后包兴建了十一连券的双层洋楼,运用巴洛克拱门和爱奥尼克式罗马柱为主题装饰,既充分展示高楼大厦的雄伟,又让家人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此同时,还专门从暹罗带来波罗蜜树苗种在门口,旨在以累累硕果,让儿孙们记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侨。

本版撰文/摄影 金利明 邹晓东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1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