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视觉

“微缩”竹篾闯出致富新路

老手艺人黄作光坚守“竹编”老行当匠心寻突破
  竹篓的收口最考验师傅的手艺。
  不一会工夫,一根腕粗的竹子便在黄作光手中变成了大小相近的竹条。
  黄作光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编篾,为老行当注入新血液。
  劈竹取篾是编制竹器的必经之路。
  这块锈迹斑斑的竹篾抽丝板凝聚的却是老手艺人们的智慧结晶。
  万丈高楼平地起,为编制的竹器起一个好底,那是十分重要的开始。
  详情请扫二维码

  一根根细长的竹篾条,在长满老茧的双手间不断地交织、翻飞,密集地交叉、穿绕。渐渐地,一个“微缩”竹编制品“诞生”了,小巧可爱,萌态十足,让人一见倾心,恨不得马上带回家把玩。

  眼前这位正埋头编竹篾的七旬老人,是澄海区隆都镇新乡村的老手工艺人黄作光。新乡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高峰时期,家家户户日夜赶工,从丰顺县留隍镇顺着韩江水漂流而来的竹子,占满了村里的大小河道,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从小“泡”在竹篾里长大,黄作光几乎闭着双眼就能编出各式竹编制品。

  在一根光滑的竹子开口处破上“十”字,塞入两块自制的“竹架卡”,用厚刀顺势一敲,随着清脆的“咔嚓”声,竹子瞬间劈为四瓣,当真是势如破竹。经手工抽取,竹子如变魔法般,分解成一根根约1毫米厚的细竹篾条。黄作光颇为自豪,数百年来,新乡村都是手工破解竹篾,只取竹子表层的“篾青”,无论是柔韧性还是稳定性,都是用机械解抽的篾条无法比拟的。

  让新乡人无奈的是,随着时代高速发展,传统的竹编制品日渐式微,大多数手艺人被迫改行。编了一辈子竹篾的黄作光却不甘心,他用一份执着的匠心,始终守护这个老行当。

  坚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寻求突破、探索新出路。黄作光将传统日用竹编制品按比例缩小尺寸,“摇身”变成为精致小巧的“工艺品”。甫一推出,就成了“爆款”,订单源源不断涌来,让他看到了老行业未来的曙光。

  从编织竹制日用品到工艺品,体积缩小,难度却更大,也更耗神。粗糙的大手,细小的篾条,黄作光一边编织,还得借助“厚刀”将间隙一点点“敲实”。有些间隙太小,还得像提针线“绣花”一般,用牙咬着竹篾轻轻将它“骗”过去。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黄作光就这样旁若无人,安静地从早编到晚,任时光在指尖流淌,沉淀一份坚守的初心。

  这绝非形单影只的坚守。为了守住这项传统手工艺,新乡村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青少年学习编竹篾手艺,通过老师傅“传帮带”,为老行当注入新血液。近期,新乡竹制品工艺展示馆也建成投用。馆里,各式筐、箩、篮、篓、筛等传统日用、工艺竹器制品,应有尽有,“见窗”“竹尺”“木模”等几近消失的编竹篾辅助工具也“重出江湖”。新乡村用心搭建这处竹编制日用品和微型竹篾工艺品集中展示平台,希望通过它的引领带动,运用电商平台推广,进一步拓宽产品的知名度和销路,带领更多乡亲利用传统手工艺产生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闯出“新乡特色”的增收致富路。

作者:林鹏 林彦恂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1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