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深情大地著华章

——中国著名作家九年汕头采风记
  著名作家蒋子龙(左)在樟林古港
  2022年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在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合影
  今年采风团在汕采风

  ■张泽华

  这是一片深情、神奇的土地,她,有海滨邹鲁美称,更有红色基因相承、绿色发展相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老市区的小公园就是历史的时光机,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海关关史陈列馆、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等记载的汕头开埠史、发展史、斗争史的动人故事一一呈现!

  这里的亮光,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名家大咖,从2014年至今,连续九年,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莅汕采风,留下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神奇的汕头

  他们来了!

  我年轻时拜读过的《乔厂长上任记》的作者、著名作家蒋子龙来了!他是获颁中国改革先锋称号的文学艺术界唯一代表,先后三次带团来汕。在他的《汕头文豪》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汕头的了解、阐说、解读,文章开门见山写道:汕头是怎样一个“头”?又是如何地“出头、领头和高人一头”?他写汕头人蔡楚生,一生执导了30多部电影,1934年自编自导的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与郑君里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成为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他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进步电影先驱、中国最杰出的导演,在世界评选出的最优秀的200名电影艺术家中,他是唯一的中国人,是世界级的电影宗师。蒋子龙的文章以史实为汕头扬名:“并非是近代汕头人才情大爆发,虽地处‘省尾国角’却自宋代起有记载,汕头进士出身的清官名单是一长串,到明清两代,还出过文状元林大钦,武状元林德镛、黄仁勇。”他还对祖籍潮汕却出生于台湾、被同是潮汕人的福建巡抚、学台丁日昌赞为“奇童”的名人丘逢甲点赞。他以史实佐证,说明汕头确有一条深厚而清晰的“文脉”,向称“海滨邹鲁”。

  黄亚洲来了!这个常饮长江水,有着深厚江南文化底蕴,却又深情行走在黄土大地的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集作家、诗人、编剧身份于一身。他告诉我,对汕头久闻其名,第一次踏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就让他惊讶不已。在三天早出晚归的采风中,他以采访团长的身份,带领其他作家,深入二十多个采访点,一路手机紧抓在手,每到一个采访参观点,当其他作家还沉浸在赞誉、热议时,他已在手机里写出一篇篇采访随感散文。第一天,他写出11篇诗意散文,第二、三天又分别写出6篇、8篇。更令人惊叹的是,返回杭州的第二天上午,他便发来了诗意散文《二十一曲唱汕头》,为汕头的六合产业园、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等21个采访点一一写出赞歌。

  红色的汕头

  当朱秀海踏进大南山红场老区,钻进彭湃当年驻扎过的“英雄石洞”时,这位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著名编剧,在《红色的汕头》一文中,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汕头很大,来的次数越多,对她越了解,越会生出这样的浩叹。小公园景区、开埠博物馆,始终是海防重地的南澳岛上古老的炮台和位于‘粤闽界’界碑前的总兵府遗址,当然还有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差不多是我写过的乔家大院的4倍。”“一座城市的大小当然不限于她的疆域、人口和物产,还有她的文化,历经千载百代如同永恒之火,一样熊熊燃烧的城市精神,它们以传说的方式传播四方,历久弥新。最令人惊奇的是更多有关潮汕人的传说不在本地而在海外,下南洋时他们还一文不名,可是不用多少年,他们似乎个个都会衣锦荣归,成为成功的商业家。”“回来之后,做什么?办企业,建学校,修路架桥,惠及乡梓。这样一座粤东名城,我都怀疑每一位居民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银白色的血液,因为银子就是城市血管中奔涌流淌的血液。”

  “但是最新的一次对汕头的拜访,我觉得自己错了,因为这座城市还有另一种色泽:红色。”朱秀海以采访了解到的故事,解开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大南山革命遗址的中心广场——红场上站立着一位女革命者的塑像,据说这是一位有名有姓的革命者,为了掩护红军,甘愿牺牲自己和已经怀孕的女儿。在这位普通的潮汕女革命者面前,我蓦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当年那些跟随丈夫或者独自以女性之身下南洋的潮汕女子是否也是和这位先烈一样的潮汕女人呢?那么汕头这座城市呢,在一片商业的银白的色调之下,流淌的不就是先烈就义一刻奔涌的红色血液吗?说到潮汕精神,潮汕商帮精神,它们真正的底色,不就是大南山革命遗址无数先烈身上奔涌过的那一腔腔热血的殷红底色吗?”

  令人神往的汕头

  九年的采风活动,在香港商报的重视牵头下,先期由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协办,延伸至近两三年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政协汕头市委员会先后主办,汕头融媒集团协办的格局,共同打造“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行汕头采风活动文化公益品牌。从2014年至2022年,九年间,喜沐“品鉴岭南”风韵,组织73位文坛名人来汕采风。作家们不辞劳苦,足迹踏遍汕头的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收获故事,汲取素材。市领导每次皆接见了采风团一行,期待作家们为汕头发展出谋划策,讲好汕头故事,传播汕头好声音。

  在这长达九年的采风活动中,性情温厚的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来了,这位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著有数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山道弯弯》等多部著作获全国大奖。他上世纪60年代在汕头部队服役,熟悉牛田洋,人生第一篇文学处女作就发表在《汕头日报》副刊“韩江水”上,从这里经历由鱼化鹏的蜕变;

  天津市作协副主席,电视连续剧《潜伏》原著、著名作家龙一来了;

  电视剧《孽债》《蹉跎岁月》编剧叶辛也来了,他说:潮汕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中国作协主席团原委员、《大雪无痕》《苍天在上》《省委书记》的作者和编剧陆天明也来啦;

  身材魁梧的大连市文联原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写海第一人”邓刚来了,喜欢挑战的他亲自从大连驾车北南穿越,他认为“汕头采风,不虚此行”;

  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冰心研究会创会会长、冰心文学馆创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炳根来了;

  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叶兆言来了,他感叹:走进汕头老市区,像走进民国老街;

  获得柏林电影节金奖的《香魂女》原著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来了;

  安徽省文联原主席,电视剧《徽商》《辛亥风云》作者季宇来了;

  《山楂树之恋》编剧肖克凡来了,他认为“汕头是一座很有质感的城市”;

  江西省文联原主席兼作协原主席,连续六届任采风团顾问,写过《小镇上的将军》等名作的陈世旭来了,他以快手、鲜活、思想深度为特点,写下《汕头是一部大书》《汕头民间的亮色》《最大希望在人》《重建社会信任的希望》《南澳自然之门》等多篇作品,思考汕头点赞汕头!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原委员、《天下无贼》作者赵本夫来了;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作家、编剧,电影《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王刚来了;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长篇电视连续剧《将门风云》的原著作者,国家一级作家马晓丽来了……

  他们带着独特的眼光和品味,带来不一样的季候风,文学创作的激情在升腾。

  走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老区新区,耳闻目睹汕头的发展变化,谭谈希望汕头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讲好汕头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汕头,前来汕头。

  走进储存着无数潮人信息密码的侨批馆,《乔家大院》的编剧朱秀海感受深刻,他认为,潮汕文化的精髓就是海外的创业文化,潮汕海外商帮打拼的艰辛历程,是潮汕商帮在中国商业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要写一部汕头大院,可以从海外故事入手,进行深度挖掘,效果肯定不亚于乔家大院。

  《徽商》作者季宇直言:中国三大商帮,共同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团结。潮商就是汕头的地方资源,潮商精神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对潮汕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天下无贼》编剧王刚表示,很想写一部以《红头船》为名的剧本,勾勒出汕头从曾经开埠的繁华,到重新崛起的景象,反映出汕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走进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域,放眼远望围海而成的20多平方公里土地,陈世旭感慨,这是他去过的国家新区中靠海的面积和规模最大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汕头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在金平区,连续四届采风,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小公园,作家们有不同的思考建议。在汕头大厦老建筑前,陆天明建议:这里可以作为影视基地,让人有置身于一百多年前通商口岸的感觉;肖克凡则认为应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将之打造成具有潮汕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成都军区创作室原主任裘山山建议:“开埠文化是汕头一笔宝贵财富,希望汕头在发展的同时做好文化传承,留住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望着正在修缮的骑楼建筑群,赵本夫若有所思,“决定城市的气质,不仅是要看新增什么,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什么”,他认为大规模的民国建筑是汕头“宝贵的历史财富”。

  在澄海区,在被誉为“中国散文一绝”的秦牧的故居,作家们流连品味。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彭见明说,这小小的园落,因为秦牧的居住,怎么看都看不够。

  在潮南区参观郑成功纪念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说,潮汕人对那些对民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不论其祖籍,均以崇高的情怀进行纪念。从这一点上,汕头是有海纳百川胸襟的。

  在濠江区,俯瞰广澳港区全景,广袤的港区船舶众多,采风团名誉团长王巨才表示,港口建好了对全市经济都有拉动作用。

  “建筑是凝固的记忆,是当地文化的积淀,倾注了先辈的心血,值得去保护。”走进濠江区的“国家级古村落”凤岗,感受时光倒流,军旅作家马晓丽如是说。

  在南澳县,碧海,蓝天,历史传奇,海防前哨,丝绸之路节点,许多动人故事让朱小平、叶梅等作家恋恋不舍,挥毫写下一篇篇佳作。

  期待汕头更添活力

  在几届采风作品结集《品鉴岭南》系列丛书中,作家们赋有文学使命意义的行动和创作思维,既展现了汕头的历史,也以新的视野和角度,深刻揭示其中的问题,挖掘其中的美质,展现新机遇中汕头的新魅力,表达他们对这座百载商埠的审美再发现。

  作家王炳根回到福建的第二天,联系七年前首次参与汕头采风和本次采风的感受,立马写出《汕头的现代步伐》等文章,寄望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阔步前行。该文很快被央视网、人民日报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先后刊发。

  军旅作家徐贵祥从侨批悟到“无论岁月如何变换,在汕头人乃至中华民族心目中,一代人奠定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他们的乡愁,已化作遍地风流,濡染绿水青山,也将成为‘中国梦’绚丽底色上炫目的亮点。”

  蒋子龙、叶辛及周大新注重寻找百载商埠的根脉,追寻内在的律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原委员刘兆林挖掘南澳淳朴的人情味;多次随团的陈世旭认为汕头是一本大书,每一次皆有不同的解读,越翻越奇;2017年,作家邓刚站在修旧如旧美轮美奂的骑楼群下流连忘返;裘山山认为“真正的发达国家,应该有三种不计成本的付出:第一,不计成本的为弱者付出,第二,不计成本的为细节付出,第三,不计成本的为未来付出。在汕头,我看到它在这三点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所以我说,汕头正朝着真正的发达地区在稳步前进”;马晓丽认为汕头民间慈善机构“饱一份饥肠,暖一颗人心”,让这个城市有了温度,有文化传承的精神底蕴。不少作家的采风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香港商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提高了汕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九年采风作家中,有几位多期相伴,却也每每加入新的名作家面孔。他们走进红色基因参观点,走进历史文化场馆,走进非遗观赏点,走进潮汕特色乡村。今年的采风活动,作家深刻感受到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大力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新局面,感触很深。作家周桐淦回到江苏,当即写出《趣记狮头鹅》,刚登上《江南时报》,即被人民日报网和学习强国推介!

  何立伟回家第二天,立马写出《潮汕人》,被凤凰网和新湖南网站刊发,为汕头及大潮汕颂赞:潮汕人,用他们的歌声,让所有的耳朵都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他们的骄傲、豪情和务实的梦想。

  来自中山市的作家丘树宏,是一位充满激情,饱含诗意的诗人,也曾在中山市的党政部门任职,对市、县级实际工作了如指掌,通过此番采风,实地认识汕头,了解汕头,特地向汕头市委、市政府呈上建议意见:《来一个“文化兴市”战略如何?》,他认为,汕头市提出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明确五年内要在全市形成五万亩新型产业园区,尤其是位于澄海的六合产业园区,是汕头加快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做强做硬汕头的骨骼和脉梁,让汕头的身驱高高地站立起来。他还认为,经济和产业,只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硬件条件,最核心的条件而已,而一座强大的城市的最高标志,应该是文化,文化不强,城市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强大。他特地郑重建议“制定文化兴市”战略,并将其放在与“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同等重要的地位。

  “敢为人先原梦归,再创新迹著云晖,不教心愿与身违。”陆天明从汕头人身上感悟到的独特魅力与从词人冯延己化出的词阕交相碰撞,正代表着作家的心声:此时此刻,对,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真的真的,我很想很想再去汕头。

  九年啦!73位名家先后来汕,时间虽短,却留下独特审视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

  一册册《品鉴岭南》作品集,呈现在眼前的每年作家汕头采风文学作品清单琳琅满目,成果丰硕,美篇连连,令人赞叹不已。当然,作家们更多更精彩的作品还在酝酿。

  就让品鉴岭南、品鉴汕头的风继续吹吧,让名家的文学力量化作搅动三江水,南海潮,重塑百载商埠走向辉煌、迈向世界的奇伟篇章!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0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海湾隧道通车喜赋
下一篇:山村的蓑衣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