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侨批中的家国情怀

侨批是指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迄今为止,这种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独特的联系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结束于1979年。因其兼具家书与汇票的双重功能,而成为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的联系渠道。这种独特方式,也成为潮汕这座百载商埠最特别的城市记忆。

在那灾祸连年兵荒马乱的年月,沿海地区不少百姓踏上海外谋生路。到了海外,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兼言语不通,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体力活,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侨居印度尼西亚的陈君瑞,在寄给潮汕眷属的侨批内,夹带着一首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道出个中辛酸苦辣:“迢递家乡去路遥,断肠暮节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诗中提到的风光梓里曾经是这些出外谋生的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维系,在后来的烽火岁月中,抒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海外侨胞在得知家乡变故后,均用尽一切办法,与家乡亲人联系,询问消息,传递情报,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赞歌。

侨胞元松在信中告知家人:“潮汕军事紧张,铁路破坏至庵埠,日人迟早必然进攻汕头影响各物飞涨。”字字句句可见海外侨胞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从暹罗侨胞圣源1937年9月6日寄回澄海的批信中,我们不难看到那段岁月的厚重及其背后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松炎侄收阅……近日来上海之战,我军英勇抵抗,彼以战舰火炮并空军威力掩护陆军,激战极烈……唯我国缺乏海军力量,故沿海各省受其威吓封锁。据昨天电讯,敌率战舰与飞机袭攻厦门,我军防备坚固,不逞败退。又闻汕尾发生战事,未知确否?但我乡属于海边前线……目下澳头有敌舰多艘往来巡视,使我国商船不得自由……尔弟妹等,近来读书有进步否?尔该教导指引,使其好学。此示。”

信中数行,既可见彼时淞沪会战之惨烈,亦可见日舰奔袭厦门、汕尾,阻断东南沿海航路之危急,同时数次提及我军民抗日之英勇。详实的记录,成了后世解读这段历史时最好的佐证。

在这些批信中,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无论战事多危急,这些侨胞也不忘对家中孩儿的教育。殷殷教诲,句句真切,体现了对家的强烈的责任感。

在祖国危亡关头,海外侨胞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战。漫长侨批路,成了一条源源不断向国内输送物资钱财的生命通道。

侨批实物中,有不少发行于当时的侨批信笺纷纷印上历数日寇暴行的“抗敌歌”,以此表达海外侨胞对全民抗日的支持和拥护。甚至有三位侨胞用口批的方式,费尽周折,把国币两百元送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只为表达支持全民抗战的主张。

这份热血情怀,支撑了我军民十四年顽强抵抗,直到把日寇赶出国土。

据中国银行统计,1937年厦门侨批件数44017封,解款金额为92万元;1938年侨批件数11万封,解款金额为647万元。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从抗战开始至1939年,泰国华侨捐献给祖国的捐款就达600余万元。在越南,侨胞黄伟卿、陈星阁等在1931年起汇款2600大洋,慰问东北马占山抗日部队和在上海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

侨批对侨乡的支持也有着重大影响。据1941年出版的《梅县概况》和《梅县要览》记载,在抗战前后,侨乡70%以上侨眷靠华侨汇款接济。据不完全统计,至1940年总计达7000多万元。

可见,“家国”早已融入海外赤子血液中。国家危难时,他们自会赴约。因为这是根,是家的方向!有它,就有立足之本。

这一切,被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

这,就是侨批的意义——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下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也记录下属于潮人的家国情怀。

作者:■ 林安琪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