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逾七年上万人参与建成“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汕头海湾隧道上午正式通车

今天,致敬最可爱的“隧道人”

隧道每掘进一米,距离目标就近了一步;

为了一座城南北的距离再近,再近一步。

用脚步丈量这条隧道,从1米、到3047.5米、再到6680米。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硬核穿越,在孤石、基岩、8度地震烈度区等施工禁区,绘出一道海底长虹,筑就南北两岸通途。

作为民心所盼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从开工、盾构机始发、东西线贯通,再到主线贯通,汕头海湾隧道的建设,承载的不仅有汕头人民的深切期待,还有工程师们的皓首穷经、苦心孤诣,以及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今天,站在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的历史性一刻,我们必须向所有可爱可亲的参建者们致敬!今天的荣誉和掌声属于你们!


●盾构机掘进日夜不停,一天有86400秒,每一秒他们都在努力。

这是一群不畏艰险的建设者。

汕头海湾隧道是世界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盾构法海底隧道,存在“大、浅、高、硬、险”等五大施工技术难点。

“大”是指盾构机直径达15.03米,属于超大直径;“高”是指地处高地震烈度区,达到8度;“硬”是指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岩段,岩石强度高达216兆帕;“浅”是指盾构机上方覆盖层厚度薄,在始发地段隧道上覆土体仅为8.2米;“险”是指海湾隧道处于高度软硬不均地层,海底软土稳定性极差,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特别是盾构机需要穿越的三段长达182米基岩凸出段。

多次到现场调研的钱七虎、孙钧、周福霖、王复明、陈湘生等院士,都称汕头海湾隧道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然而,自2015年2月汕头海湾隧道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上万名建设者一往无前,投入长达7年多的建设中。

汕头海湾隧道的难,不仅难在已探知的五项挑战,更体现在层出不穷的未知挑战。隧道南岸工区土木副总工程师杨杰,2017年4月南岸明挖段开挖时,他就来到了项目部,开始盾构始发前的土建准备工作。杨杰告诉记者,在南岸修围堰,是为了避开分布不均匀、起伏非常大的孤石群,但始料未及的是,东线盾构机一始发,还是碰到长达80米的孤石群区,地质结构远比探测时要复杂得多。

面对孤石群,是直接掘进,还是先作预处理?工期是否可控?当时国内无类似工程可借鉴!依靠中铁隧道局盾构及掘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师们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反复模拟实验、方案,召开了六场以上院士专家会“把脉问诊”,最后才定下了直接掘进的施工方案。

掘进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孤石群只是海底隧道掘进施工遭遇的第一道大难关,此后,工程又碰上高黏性地层、流塑状淤泥、基岩突起等“拦路虎”。杨杰告诉记者,西线隧道第三段基岩凸起长度达71.8米,岩石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地勘揭露岩石最高强度达216兆帕,是东、西线盾构隧道六段基岩凸起中岩石强度最大、施工风险最高的一段。“盾构机正常掘进速度每分钟能达到30至40毫米,但当时盾构机每分钟仅能推进1至3毫米,一天不到半米,刀具在掘进过程中损耗很大,曾掘进一环更换了12个刀筒24把刀。”

对他们的考验,不仅是攻克罕见复杂地质难题的智慧,更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在海底狭窄作业舱中,空气流通性差,作业环境闷热潮湿,施工人员24小时轮班作业,与时间赛跑。技术人员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盾构机操作室密密麻麻的各项参数变化,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考验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整个过程太煎熬了!”杨杰说。

盾构机掘进日夜不停,一天有86400秒,每一秒他们都在努力。

2020年5月16日,历时736天,东线盾构穿越苏埃海湾,成功抵达北岸。

2020年8月7日,当北岸盾构接收井中宁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施工现场响起阵阵欢呼声,“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汕头海湾隧道西线宣告贯通,至此,隧道全线贯通,也昭示着汕头海湾隧道关键技术获得了全面突破!

技术人员给盾构机换刀具。汕头融媒记者 陈史 摄

●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干,全力以赴地干!

这是一群吃苦耐劳的隧道人。

从兰州-临洮新七道梁隧道、武广客专铁路吊沟岭隧道、天鹅岭隧道、新南岭隧道、新疆中天山隧道到汕头海湾隧道,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石曲,把自己对基建事业的热爱融进一次次隧道项目的修建过程中。

2016年南岸围堰大规模填筑时,石曲就来到这里,作为工程部的负责人,包括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统筹策划、建设计划管控、施工建设方案审批、进度及工期管理、施工安全及质量管控、工程应急事项处置等事情,都要一一负责。

回忆起隧道建设的过程,石曲告诉记者,盾构过孤石密集区和基岩凸起段,北岸华侨公园至中山东路段隧道结构建设,这两个阶段由于安全风险太大,若出现差池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参建各方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地方案、实施、监控、问题、资源,小心翼翼地推进相关工作。

而石曲所说的北岸工区隧道段,虽然没有南岸盾构掘进让人瞩目和受到外界关注,但施工同样困难重重。

“5年多时间,我只回过一次家,主要是抢工期,加上受疫情影响,要保持人员稳定。”北岸工区的总工程师任玉龙,这位来自四川西充县的“90后”年轻工程师,把“家”扎在了汕头。

任玉龙说,刚来北岸工区时,位于碧霞北街以南的隧道敞开段开始第一根桩基的施工。北岸工区有“近、临、软、深、杂”五大施工难点——近:距离高层建筑物最小距离仅9.6米;临:基坑临近内海最小距离仅10米,且龙湖沟段基坑地下水与海水相连;软:基坑开挖范围基本全部位于淤泥层,厚度达28米;深:临海基坑开挖最大深度达33米;杂:周边环境、地质及施工组织复杂。

战胜困难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干,全力以赴地干!

2019年底市政府批复龙湖沟段“三改一围”整体一期施工方案后,北岸工区随即掀起施工大干热潮;在发起龙湖沟段明挖暗埋隧道施工攻坚战誓师动员大会后,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及协作队伍更是热情高涨,组织指挥系统、安质监督系统24小时连轴转。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连续3年春节不放假,全体管理人员一起经历寒冬酷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追赶工期,2021年5月终于完成主线隧道建设。任玉龙回忆起来,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工程人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懂。

在汕头海湾隧道项目默默坚守岗位的建设者。汕头融媒记者 陈史 摄

●整个项目团队,始终有一个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

这是一群有着家国情怀的人。

隧道通车前夕,中铁隧道局汕头海湾隧道项目副经理兼总经济师龚岳更加忙碌,但仍时不时到隧道里,再检查、再跟进,心里牵挂着各个细节。看着隧道平坦舒适的行车道、完备的机电设施,龚岳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龚岳是个特别严谨和认真的人,作为项目的“当家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2016年2月,他从武汉地铁项目来到汕头海湾隧道项目,从南岸围堰到盾构机下井、掘进、拆机,大到工作决策,小到材料采购,龚岳全程参与。“盾构施工是在海底,不分白天黑夜,大家泡在工地,很多时候,进去隧道时太阳还没升起,但出来时星星已布满了天空。”

龚岳告诉记者,项目的参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远离家乡来到汕头,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在漫长且艰辛的7年岁月里,见证了隧道从每一块砖、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共同为隧道建设付出辛勤努力,为汕头人民早日筑就南北两岸全天候的通途。

在采访时,龚岳特别提到,围绕汕头海湾隧道建设的种种争论贯穿了工程始终,特别是在盾构机选择上。一边是技术成熟的进口盾构,一边是正在成长需要更多实践的国产盾构,面对汕头海湾隧道这样的“世界级挑战性工程”,选择进口盾构无疑能降低风险,但整个项目团队,始终有一个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最终,中铁隧道局采用一台国产盾构、一台进口盾构同向施工、同步掘进。

“一中一洋两台盾构同场竞技,既展示了建设者的技术自信,也体现了民族工业的飞跃,更是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龚岳自豪地说,事实证明,大家的坚持是对的,西线国产盾构机的“完美”表现,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盾构装备的研发制造步入世界先进领域,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亲历和见证了国产大国重器的崛起,与有荣焉。”

●既然选择了,那就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地前行。

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建设者。

还记得那个开着世界上最“贵”最“重”的“车”,冲破北岸接收井洞门的 “95后”潮汕小伙杨世敏吗?通车前夕,记者联系到如今在深圳妈湾跨海通道担任盾构主司机的他,“要通车了吗?太高兴了,我以后一定带家人去走走自己修建过的汕头海湾隧道。”

杨世敏说:“一毕业,就能作为主要建设人员参与家乡隧道项目的建设,而且还是一个世纪工程,我能‘吹’半辈子。作为盾构主司机和换刀指令员,这两方面的工作经验可以说直接‘拉满’。”

隧道内特殊的作业环境,加上日夜颠倒的作息,一度让当时年仅24岁的小杨萌生了“做什么工作不好非做盾构司机”的想法。回首再看,曾在盾构机操作室流下的汗水,早已蒸发在离北岸更近的地方,化作前行的力量。

还有来自云南的“90后”小伙王星,是一名管片拼装司机。每当盾构机掘进2米后,需要从下到上、依次左右两侧交替拼装管片,每片管片用6颗特大螺栓连接,一环共需要安装10片管片。管片的拼装,对精度的控制十分严格,要求精确到毫米。年轻的王星在生活里极为活跃,围绕着他的工友总被他的诙谐幽默逗弯了腰。在工作中,他却极为稳重,拼装一环管片通常需要70到80分钟,而他在任职管片安装司机期间,创下56分钟安装大盾构单环管片的纪录。

参与如此重大项目的建设,对每位隧道人来说,都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每个点滴,每个瞬间都异常珍贵。

“在了解到这个项目的施工风险和难度时,为自己能参与建设由衷地感到荣幸和自豪,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添一笔风采而倍感振奋。如今建成通车,激动、自豪!”石曲说。

来自河南周口的石伟龙,是隧道机电工区总工程师,过去两年多时间,他带领项目机电团队300多名参建人员,为隧道装上排水、照明、消防、通风、监控等各类机电设施。“能够参与这么大规模和有代表意义的百年工程,感到十分荣幸,在这过程中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很多,隧道建成通车,心情很激动。”

建设者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脚印和汗水,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心底也长出了对汕头的深深祝福和眷恋。

如今也在深圳妈湾隧道参与项目建设的朱文君,曾是汕头海湾隧道南岸工区党工委书记,汕头海湾隧道建成通车,他专门录制了视频发给记者。视频中,朱文君说:“汕头海湾隧道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所建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挑战性极强的项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项目团队七年多时间的坚守,终于在汕头内海湾建成一项水下大盾构名片工程,真正实现了‘筑世界超级工程,圆潮人百年梦想’的目标。海湾隧道通车后,汕头百姓的出行再也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达到全天候24小时通行,我由衷地高兴。”

还有许许多多的参与过汕头海湾隧道项目的建设者,你们共同诠释——既然选择了,那就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地前行。

眼里有光,心里有梦。今天,我们致敬每一位建设者,感谢你们的努力与付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你们继续心怀坚毅,追寻星辰大海的路化为坦途, 不负星河灿烂。

作者:汕头融媒记者 蔡晓丹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