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乡村

■ 林渊液

文学是社会的影子。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文学表达紧随着社会形态而发生变化,另一层,文学作品往往比社会形态慢了一拍,甚至二拍三拍。20世纪以来,传统农业在资本市场冲击之下,日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形态。一直作为中国文学主流的乡土文学也受到了挑战。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乡村?

龙湖区关于乡村题材的征文,内容颇为丰富,归纳起来有几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传统文化物证,包括书院书斋、宗祠、古城墙与牌坊、古码头、宗亲与辈序诗、古宅的诗联字画等。二是饮食文化,鹅肉面、牛肉火锅、橄榄菜等。三是自然与风光,外砂河、古榕、红树林、莲塘等。四是为近代史和革命史作出过贡献的旧址、爱国华侨与侨宅、侨批等。五是在新时期发生基因突变的老村落,比如十一合艺术村、内海湾明珠妈屿岛等,现在都是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探讨的是人心人性,表达的是写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佘燕芳的《去妈屿,做一个灵魂有趣的人》,写的是妈屿岛的“妈屿蓝”与人文景观,让人一见难忘的还有那位70多岁的妈叔。他是从妈屿岛跑出来的驴界达人,一年四季,雨里奔跑,路上追风,活成一个老顽童的模样。每次回家,妈叔最重要的事就是回到妈屿岛,向亲爱的妈妈汇报路途所遇,甚至,他的昵亲就是“我爱妈妈”。张秀莹的《藏在美食里的青春故事》,写的是31年前从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农村派出所,当时就在蓬沙书院办公,妙龄女子的梦想与乡间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大落差,是外砂老桥头的鹅肉面以及淳朴的民风给她以救赎。陈泽楷的《高厝巷探寻红色足迹》,写的是曾经作为抗战活动和革命地下工作场所的高厝巷,以及从这里走出的“红色姐妹花”。谢娇兰的《灵魂归依处 游子释乡愁》是文化的寻根之作,她忆及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到东晋宰相谢安被皇帝赐予“宝树世家”时,全班40多个小脑袋齐刷刷端坐肃静,脸上都平添了一份荣耀感。这么多年过去,这个场面依然生活在作者的脑海里,并且,在今天还能把我们感染到。其他的参赛文章,洪梅的《亭亭君子花 郁郁闻书香》、张贤的《革命血脉和乡村振兴同风起》、张宸的《老街古建乡音缭绕》、陈伊环《文艺东溪 美景诗意》等,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一场征文活动,就是一场文化倡导、一场情感和思想的分享,祝贺本次活动圆满收官。

本次征文作品,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皆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且大多数人见证了乡村的物质性巨变,并为此心生欢喜。写作者向来是注重文化根系的,一个地方的社会形态特点,首先是文化之根的特点。如果这些文化力量,能够穿越千百年的风霜,实现祛魅与复魅,在现代灵魂和现实物事中赋形,势必会更加焕发异彩。这其实也是乡村振兴最为触及灵魂的事情。

期待和祝福更好的乡村,期待和祝福更好的文学创作。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