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在采风过程中细致梳理城市发展脉络——

“汕头是开放而又包容的城市”

  【人物名片】  叶梅:多年从事文学写作、编辑,曾任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第八届、第九届主席团委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曾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奖项评委。迄今为止共创作小说、报告文学及影视剧本等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近年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粲然》)、小说集《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长篇散文《华中秘境——神农架国家公园》、《一花一世界——梅花》、生态散文集《福道》、文学评论集《后海拾珠》等。《粲然》新近获中国科普作品金奖,散文《叩神农》获2021年度人民文学年度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语、保加利亚、俄罗斯等文字。
  作家们在广以生物实验室听老师们分享教学经验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叶梅是“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团中唯一的女作家,她给人的感觉温婉而典雅,说话轻声慢语,条理清晰,身上有岁月沉淀后的一种从容、精致和坚定。

  在几天的采风过程中,叶梅总是兴趣盎然,观察极为细致,还不时拍下照片。她喜欢画画,她的4幅国画写意小品,以“民间叙事”为题,刊登在《上海文学》上,雅趣十足的笔触和配文,让观者会心莞尔、赏心悦目。她还客串摄影师,为同行的作家们拍“写真”。在她镜头下的作家黄亚洲,靠着古朴的灰墙,望着天空,眼中有光;而作家王炳根,戴着帽子,一如其人谈吐,有种帅帅的幽默。叶梅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正如她在作家座谈会上的发言,非常精彩,既高度概括,又直击要点。她认为,汕头是最早开埠的海洋城市,至今仍保持开放的姿态,以迎接世界格局的变化。  

  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契合

  8月23日至24日两天里,采风团一行参观了汕头市上海电气海上风电产业园、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所在地——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还到汕头市六合产业园,参观了未来的“千亿级园区”,在纺织服装政协委员工作室了解汕头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又受邀在汕头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座谈。作家们全方位立体感受了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纷纷赞叹汕头工业产业发展的新面貌、新气象。

  “我们以前对汕头的印象,是停留在表面的,像美食、环境、海洋这些方面。”叶梅在参观后表示,当她这几天听到“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澄海”,惊讶地说这是他们原来所不了解的。在了解到汕头纺织产业发展后,她也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汕头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的座谈会上,叶梅说,引入上海电气,引入风能,使用清洁能源,这是汕头的天时地利,汕头找准了自己发展的方向。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东湖村,过去的臭水沟经过整治,成为美丽清洁水体,如今乡村环境彻底改变,老百姓过上山清水秀的日子,令人惊喜。“汕头位于祖国重要地域,面向海洋,有丰饶的地理环境资源,因此环境保护特别重要。我们的特色产业、特色工业,能与本地优势相结合,是我们发展的希望。同时,这些也要和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融合在一起,不能违背环境的发展。今天看到有年轻的90后企业家坐在这里,汕头的未来充满希望。先辈凭勤劳、阅历打拼天下,创造了财富,而年轻的90后甚至更年轻一代,凭的是对文化知识的把握,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平台的资源,非常可喜。因此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年轻一代更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叶梅8分多钟的一席话,引现场掌声如雷,现场听众大受鼓舞和振奋。

  叶梅对汕头工业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这和她的特殊身份有密切关系。2020年,叶梅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地球命运观照与思考更加深入。在行走祖国山川大地时,她有一份使命意识——既有对过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批评和反思,更有对新时代保护生态、重建生态的实践进行的热情记录。

  今年年初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福道》,是叶梅在生态文学创作上的最新硕果。其中收录散文三十余篇,是她关于生态、关于自然、关于人与土地、关于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全方位打量与思考,这些文章中有多篇被各地高考、中考作为试题或教辅读物,信息量大、眼光和视角独到,语言富有感染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福道》的评价是“引领了生态散文的新趋向”。

  原生态和现代化并存

  南澳是叶梅最期待的一站。其实,叶梅并不是第一次来汕头,十多年前,她来过南澳,南澳美丽的海岛风光,如她想象,给她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当时,她还创作了一首诗《北戴河与南澳岛》,把南澳岛的风光与北戴河联系在一起。时间轴再往前推,年幼时的叶梅,曾看到过舅舅的一张照片,上面舅舅身着白色衬衣,站在礁石旁,阳光那么照着,舅舅身姿帅气挺拔,当时舅舅告诉她这是在汕头,在海边的礁石。于是,那是她对汕头这座海滨小城的最初美好印象。

  时隔十年,再登南澳岛。记忆库里多次重叠的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叶梅说,随时代发展,心目中原生态、自然的岛,如今精神风貌有了很大变化,美丽的建筑,有序的街道,现代化气息更浓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如果要概括的话,就是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存在。比如岛上的自然资源保护得非常好,还打造了适合各种鸟类生长的栖息地等等。“现代化的进步也很大。记得10年前到岛上要坐船,时间还挺长。如今有了跨海大桥,交通十分便捷。”叶梅告诉记者。

  其实,南澳岛何尝不是汕头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汕头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生态建设坚持紧抓不放。汕头2013年启动“创森”工作,秉承“打造粤东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和美侨乡”建设理念,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规划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等林业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全面优化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在2019年,汕头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新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之一。

  “希望汕头更加生态、更加美丽、更加繁荣,给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惊喜。”叶梅表示,作为作家,他们也要更加深入去了解、学习,并在作品中展现。

  传承与创新并进

  几天的行程里,作家采风团一一打卡了汕头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比如在老市区的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侨批文物馆、石炮台公园,还有在濠江区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澄海区陈慈黉故居、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等等。作家们一路倾听汕头文化故事,一路为潮汕文化的斑斓多姿赞叹不已。

  叶梅告诉记者,她最直观的印象是潮汕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像 “华侨经济文化实验合作区”,她认为这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包含了一种多样性、开放式,同时又是一个重要平台,它利用汕头侨民多、对外对内交流频繁的特点,把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让人看到可喜的前景。“潮汕文化呈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其中有南方的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又因历史族群迁徙等原因和北方文化有密切联系,并且还有侨民从海外带回来的文化,从而五彩斑斓。”叶梅还特别指出,潮汕文化把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后,发展出特别精细的特点,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涉及生活领域、生产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抽纱、刺绣、雕刻等,而且做工特别精细,这在潮汕非遗文化中就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创新意识。

  在潮博中心的非遗展示馆里,叶梅表示,潮汕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宝贵的一部分,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慢慢参观体会和接触。在粤东技师学院,一张张年轻的“厨师面孔”,让学院生机勃勃。也让叶梅感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潮汕烹调人才的年轻化。”她认为,以往工艺高超的“潮汕师傅”代表着潮汕饮食传统文化的力量,而如今这一批年轻的烹饪人才队伍,则体现了对潮汕菜技艺和潮汕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其实,最让叶梅感兴趣的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她认为,汕头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传承比较全面。潮汕非遗文化不仅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在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这是一种动态的活态传承,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她借用了一句广告词“万象之新,未来的希望”送给汕头这座有着丰厚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

作者:陈珊娜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