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书院荷香

  眼前满塘荷色,适合静静地踱步,适合手捧书本,边走边读,在行读中细品,在凝思中觉悟。

  众花唱罢荷登场,印池清香色满塘。冠山书院门前印池荷花盛开,一时间成为远近的网红打卡点。

  池塘里,田田的荷叶,墨绿的圆盘,居高而望,仿若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茵草地。只有靠近,才能看到那挺拔的、亭亭玉立的尖尖荷角,闻到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提振神气。

  这里,四时花开。正月里来桃花开,二月木棉花红盖地,三月黄花风铃木鹅黄独秀,四月蓝色紫藤领风骚,五月腊肠花吐艳,六月荷花夺头魁……

  这座历经四百多年历史沧桑的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澄海置县后的第三任知县蔡楠所建,他在澄海兴教办学,是广东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朝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人文气息浓厚,历经修缮整治后,如今周边的环境美化绿化大为改观。这里曾一度成为上华中学初中部,当年,我有幸成为众多莘莘学子之一,在这里就读初中一、二年级,所以印象极为深刻,觉得特别亲切。这座盛满太多曾经过往的书院,于我有着亲切而又辛酸、久远而又温馨的回忆。

  青山依旧在,物是人已非。有些地方,曾经驻足停留,往后的人生中,便时常有了惦念和梦影。即使那是清苦岁月、单调时光、枯燥日子,但学生时代,不喜欢读书的人总是觉得读书比种田辛苦。在有那么多抱怨的地方,却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记。只因为青春年少,只因为多愁善感,即使是缺衣少食的年代,也阻挡不住朦胧情愫的滋生,烙印得深,怀旧感念愈深切。

  再见冠山书院,已然不是旧时庭院、昔日原貌。修缮一新的书院周遭有了庭院与园林结合的气息,多了一份灵气与生机,少了残破不堪的苍凉;多了一种古朴与厚重,少了岁月涤洗的沧桑;多了一层文化积淀的厚重,少了阵阵琅琅的书声。曾经的风华正茂,已消失在岁月的蹉跎里。

  那年,破旧的院舍,周边只有池塘田园,没有眼前这精心修葺的环境,没有这吵杂的人声。学生们听着那节铁轨敲出的清脆“钟声”上下课,厨工阿伯每天准点拿着铁锤敲“钟”,那咚咚咚的声音,传得很远,经常催促着姗姗来迟的学生加快步伐奔进教室,或急切地冲到书院厨房去捧自己的炊钵。

  想起当初的入读,二年后的迁离,以及之后三十余年的风雨沧桑,内心有了特别的感受和感叹。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怀旧的情感就难以抑制,喷涌而来。艰苦年代的饥饿,不止是对温饱的企盼。能够来书院(当年称为上华中学初中部)就读的,都是公社各乡各里学生中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大家都有求知若渴的欲望和热情。所以,这里有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山脚石边、田园树下、书院角落、神庙庵寺,都成为学生早读自修的好去处。书院后座的小山丘称为神山,除了关帝爷宫、三山国王庙等,还有魁星楼、文昌阁。当年,我们在那就读时,后山的庵堂里还住有一位斋姨彩霞姑。

  回眸岁月,重拾时光。炊饭、菜脯丁的记忆远比书本给我们的印象深刻。那些书本内容早已淡忘,但校园时光的快乐瞬间,却常在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中,被一次次旧事重提。数学老师业余生活单调,与音乐老师争弹钢琴;语文老师借来的耕牛就缚在脚踏风琴边;一位调皮的男同学喜欢从炊钵里顺手拿走鸡蛋……

  不论是炎暑寒冬,还是晨光暮色,这里是一处有山有水、环境清幽的读书胜地。现在,学校早已搬迁,书院功能退化,只成一处历史遗存。政府对周边环境大力改造,更适合于休闲观光。

  我从沉思中回到了眼前的荷色里。此塘,称为印池,也许是从前文人执笔洗墨的取水池,也许是风水学中对称书院门前池特有的专称,我已无从考证。我在这里就读时,附近的村民承包养鱼,满塘清水,没有栽种荷花,没有现在的雅致。

  我在塘边荷香里穿行沉思,眼前满塘荷色,适合静静地踱步,适合手捧书本,边走边读,在行读中细品,在凝思中觉悟。

  我沉浸在这荷香里,在山明水秀中,听蛙声,追寻记忆里那琅琅的书声。

作者:朱跃群 文/图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