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山村的蓑衣

  祖父已作古多年,没有留下什么宝贵的遗物,唯独有件祖孙三代穿过的蓑衣。看着这件蓑衣,仿佛走过一条时空隧道,那些沉睡在历史暮霭中的往事,如一幕幕的电影,涌现眼前。

  我仔细端详着这件又粗又厚的蓑衣,它是用蓑草和棕榈的树皮细根编织的,乡人又称“棕蓑”。它像一件密不透风的细网,透着一股素雅的气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乡人在寒风细雨中下田耕作时既当雨衣,又能暖身。孩提时,每逢下雨天,就约上几个小伙伴,穿着蓑衣,在雨巷中奔跑嬉戏,而大人们穿着蓑衣,牵着牛,荷着锄的身影,更似雨里的一道风景线,没有蓑衣似乎乡村里就少了飘逸的风度和生活的情趣。

  潮汕乡村祖祖辈辈穿用的蓑衣,始于何时,我未查考。但从古诗文中,我们也能从另一侧面知道蓑衣历史悠久,并非潮汕特有。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想来诗中这个钓鱼翁,穿着蓑衣,戴着竹笠,冒着大雪,独坐江边,其心专乎。而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佳句,身为京官的诗人,在逆境中被贬,离开京都,像一介草民,穿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这本身就是一幅绚丽画卷。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唐代已有蓑衣了。而在我们家乡,透过历史的尘烟,蓑衣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

  乡人成伯,祖辈编织蓑衣,成伯二十多岁时就是远近闻名的蓑衣名匠了,他开在村里老街的蓑衣店生意兴隆。上世纪40年代初,邻村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小芳爱上了年轻英俊的阿成。而当时阿芳父母贪图荣华富贵,把女儿许配给伪乡长的大公子。小芳不顾父母之命,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与阿成相约出走。消息被伪乡长的大公子闻知,立即带着几个狗腿子追赶寻觅,在小北山后小径,骑车的伪乡长大公子及其同伙见到穿着蓑衣的阿成两人背影,呼其停步,并用驳壳枪向其射击。阿成两人钻密林,得以脱险,后来发现蓑衣上有两个弹孔,原来子弹碰到坚硬潮湿的蓑衣瞬间坠地。乡人说蓑衣报恩,救了阿成一命。

  解放战争时期,驻扎在我们村里的北山武工队十多名战士接到上级命令,他们在风雨之夜,披着蓑衣,坐小木船沿练江东下,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后面紧追的国民党兵射向小船的子弹在江面穿梭。战士们奋不顾身,赶到和平,转道上南山。当他们登岸,有两位战士的蓑衣背部发现有弹孔。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带队的武工队队长,已任部队团长的郭成说:“蓑衣也是革命的有功之臣啊!”

  而令我感动的是30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我们村有长寿村之誉,深圳市一个旅游团来到村里观光,有一位团友是我的老同学,事先打电话让我到家乡一叙。旅游团的人按事先安排,登门访问当时已有100岁高龄,身体硬朗的郭光植伯。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游客眼眶湿润,老泪纵横。导游惶恐不安,以为出了什么纰漏,问老人家有什么不快之事。这位游客说:“看到老伯挂在墙上的蓑衣,我就想起了父亲,他老人家辛勤一生,穿着蓑衣在田洋上风里来雨里去,却在1943年饥荒年饿死。我羡慕现在的老人们,晚年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老游客的话引起了同游人的共鸣,大家都说:“今非昔比。”诚然,改革开放让山村乡亲过上好日子。想到这里,激动便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近日回到老村,刚好碰到成伯的儿子俊江回乡,知道成伯夫妻逃离魔掌之后,在兴宁县落户,仍操旧业,夫妻俩已于几年前骑鹤西去。他们的儿子俊江如今在兴宁办制衣厂,是当地知名实业家。他说,他每年都回乡探亲观光,家乡是人生的一块胎记,永远也抹不去的,蓑衣业已湮没于岁月深处,但家乡的亲人和蓑衣,常常在梦里重现。是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恋旧林旧物,何况人乎?

  蓑衣是山村乡亲的老物件,是海内外乡人思乡的情结。蓑衣是一本老书,记载着山村的风云变幻,世道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时代的变迁,让人百读不厌。

作者:郭亨渠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