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王炳根莅汕采风赞叹城市巨变——

“汕头发展规划令人惊喜”

  【人物名片】  王炳根: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冰心研究会创会会长、冰心文学馆创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著《侦探文学艺术寻访》《永远的爱心·冰心》《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冰心:爱是一切》《林语堂:生活要快乐》《郑振铎:狂胪文献铸书魂》,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二十余种,曾获福建优秀文艺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作家们参观陈慈黉故居(右一为王炳根)

  专访王炳根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眼前的这位著名作家满面红润显得精力充沛谈笑风生。在“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中,他像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大哥,与我们说着掏心话。

  王炳根是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冰心研究会创会会长、冰心文学馆创馆馆长,著有《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侦探文学艺术寻访》《慰冰湖情思》等二十余种作品,曾获福建优秀文艺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

  来汕头采风的几天里,记者和王老唠了好几天家常。他博学质朴,言谈举止总带着一丝文人气,聊起天却十分坦诚,在这位“文坛大家”的眼中,汕头可以说是中国新时代巨变的一个窗口和缩影。  

  “汕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没有停止”

  近日,“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举行,王炳根受邀来到汕头。中山纪念亭、蔡楚生电影史迹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上海电气海上风电产业园、汕头六合产业园……作家们深入探寻汕头的开埠文化、华侨文化,实地了解投资环境及“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喜看城市新变化。

  “时隔7年再次来到汕头,这里的城市建设、环境治理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王炳根说,他是坐高铁来的,直达中心城区,很方便。第二次来汕头的王炳根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变,“汕头是个宜居的城市,空气清新,满眼绿色,让人心情舒畅。”

  短短几天的采风,这座海滨城市鲜明而珍贵的精神特质,给王炳根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欣然写下一篇《福建作家眼中的汕头现代步伐》的文章发表于央视网。他说,几年前来的时候,小公园开埠区有很多骑楼成了危楼,如今这些老式建筑已完成了修缮工作。对原貌修复的中山纪念亭,王炳根更是赞不绝口,他表示,许多人对该亭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修缮过程中“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榫卯技艺感到好奇。中山纪念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集体记忆,王炳根坦言,这座地标性建筑重焕昔日光彩,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侨胞常回家乡看看。

  当前,汕头正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构建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在走访六合产业园、澄海区狮头鹅孵化基地、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后,王炳根对汕头的发展规划感到惊喜。“重访汕头,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城市的现代步伐、有着惊人变化的东海岸建设”,王炳根说,看到了汕头人昂扬的进取精神面貌,以及幸福满满的精神状态,很动人。他表示,汕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没有停止,一直在往前走,一直在建立强大的工业和产业,“这非常了不起。”  

  与冰心的不解之缘

  虽相处的时间不长,但王炳根亲切随和,言语中透着淡然和谦虚,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炳根是冰心研究会创会会长、冰心文学馆创馆馆长,是最了解冰心的人之一。他梳理了自从冰心登上文坛之后,所有的对她的研究文章,包括她的作品。这些年来,王炳根写过很多关于冰心的书,特别是《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一书,是他“动用了20年积累、六载耕耘、一生才华”的成果,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详细记载了冰心和吴文藻的生活轨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心路历程。

  在汕采风期间,恰逢冰心文学馆落成25周年,王炳根在朋友圈发了好些老照片,配上文字“25年前的今天下午4时,在海滨长乐的大地上,立起了一个标志性的坐标,成为全世界宣传与研究冰心的中心”。冰心文学馆位于福建省长乐市,集中展示冰心创作历程,25年前,王炳根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冰心研究会的事情,冰心文学馆的事情,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作品。”谈起关于冰心的话题,王炳根发出了真切的感叹。冰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散文、小说、诗歌、通讯、翻译作品,众多文学体裁中都能够找到她的身影。王炳根研究冰心之路颇为漫长,占据其人生珍贵的时光,他说,冰心是点燃他生活的一盏温暖明灯,他对冰心精神世界的解读没有尽头,只有寻找踪迹与感情顿悟的“停歇”。  

  让茶文化触手可及

  在此次品鉴之行中,记者发现,王炳根对茶特别有研究,对他来说,品茶已从口腹之乐上升为精神之乐。同行的一位老作家告诉记者:“王主席在作家圈内有‘资深茶人王’之称。一路上,我们聊茶品茶,为行程带来缕缕香韵。”

  “闽南人和潮汕人都以喜欢泡茶出名”,王炳根说,走在汕头路上,几乎隔几个铺面就有一间茶叶店,他亲身体会到潮汕俗语“茶铺多过米铺”。在他看来,以前茶行业的从业者很多是为了生计,而今很多爱茶人进入这个行业,它是个生活方式,这就是茶文化的力量。

  王炳根不仅爱喝茶,还研究茶,他认为,茶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载体。经常有茶商请他为茶品题写名字,塑造品牌,将书法艺术与茶香雅韵巧妙交融,像一款老茶,王炳根为其题写名字“菡萏王子”,质朴素雅,给人一种静谧祥和之感;而一款大红袍,王炳根取名为“栀子醇”,鲜爽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体验茶文化真谛,触摸茶文化历史”,王炳根说,茶文化的注入,可使茶叶找到新的市场定位,拓展新的价值空间。

  每次出门,王炳根都随身带几泡好茶,在汕期间,他每晚都在房间泡一壶工夫茶,在惬意的环境中品茗聊天。他告诉记者,他家设有专门的茶室,有客来时,他就沏上一壶好茶,细啜慢品,静享悠闲生活。虽然已是实至名归的“老茶客”了,但王炳根还是对潮汕工夫茶道的仪式感赞赏不已,他说,工夫茶道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体现了汕头人待客礼仪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爱汕头的卤拼盘

  在汕头采风期间,手打牛肉丸、卤鹅、鲜鱼饭等色、香、味俱全的潮汕美食,让大家品鉴领略潮汕饮食文化魅力。虽说福建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美食,但当问起对汕头印象最深的东西,王炳根仍不假思索地回答“美食”。“我对汕头的饮食文化很感兴趣,食不厌精在这里有着最好的解读。”王炳根如是说。

  逢年过节,卤鹅一直是潮人请客家宴的必备,过年吃鹅肉更是吃出了浓浓的“年味儿”。“这道卤水鹅肉制作技艺已经获得市级非遗称号,吃起来有韧性,清新不油腻。”服务员向大家推介道。王炳根试了一口后,立马竖起了大拇指大赞美味。“潮汕卤味制法独特,配料考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王炳根说,在全国很多餐厅酒楼,均可看见潮汕卤味的身影,他每次出差吃潮菜,卤拼盘是必点菜式,无论是鹅头、鹅肉,还是鹅翅、鹅肝、鹅掌,都各具特色。这次来汕头,吃到正宗的汕头卤拼盘,果然色香味更佳。

  在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粤东技师学院,作家们参观了卤味实训室,了解卤鹅制作技艺的工序。潮菜美名天下传扬,近年来,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推进,潮菜不仅被更多人认识和品尝,也成为了不少青年就业的选择。在作家们的眼中,粤东技师学院对潮菜的教学和传承,在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实现技能致富的同时,也让以精致、高端著称的潮菜“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是汕头擦亮美食之乡品牌的缩影”,王炳根说,汕头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国家设立的经济特区,发展不是最显著的,但汕头一直没有停止奔跑的步伐,现在又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这个口号似乎并不抢眼,但却是脚踏实地的追求,这是汕头的自信与后劲。王炳根希望他日再来时,见到再创新辉煌的汕头,以证实他此时此刻的期待与想象。

作者:陈文兰 编辑:纪素琦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