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四代侨胞情系桑梓接力兴学

百年“有德”迎来美丽蜕变

  有德学校

  南徽村是澄海著名侨乡。百余年来,南徽旅外侨胞以赤子之心情系家乡教育,捐资兴学,竭尽所能。创办于1904年的有德学校,由四代侨胞接力捐建,在各级政府及乡人、校友的关心支持下,成为如今布局优雅、绿树成荫、道路宽阔、环境优美的一所现代化园林式学校。

  回乡办学  助力教育

  早在清朝末年,乡人李裕仁出洋到印尼谋生,事业有成之后回乡办了懋德私塾。1904年,在印尼华侨李武平等的积极倡议下,其子李培甘和李源勋等印尼华侨一起操办,进一步扩大了学堂规模,正式创办了有德学校。当时的办学经费基本由华侨资助,学生则大部分是侨属,毕业后多被选送到印尼协助乡亲做生意。由于学生全部免费入学,一些外乡子弟也慕名前来就读。学校办学严格,师资水平也较高。到了民国时期,有德学校的毕业生除出国谋生外,有的还走上了革命道路,因而有德学校就成了“侨”、“红”交织的革命据点。革命年代,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就曾经在这里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德学校的学生人数剧增。1956年,既是侨胞又是校友的李世煌、李世象、李潮有等,响应祖国号召组团回国。他们发现母校教室残旧,便慷慨出资修建教室,整治校园,种植花木,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他们还请了时任澄海县副县长的岭东著名书法家王鼎新题写了校名,更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气息。

  接力捐资  重建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澄海各地掀起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南徽乡在印尼的华侨乡亲也走在时代前头。1981年,印尼知名实业家、有德学校老校友李泽拱回乡与领导商定重建有德学校,造福桑梓。如果将创办有德学校的李培甘、李源勋算作第一代华侨,那么到李泽拱已是回乡兴学的第三代华侨了。他先是带头捐了20多万元,再是发动印尼的其他侨胞捐款,同时亲力亲为组织从日本、韩国等地进口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乡里的党政领导和一众乡亲也群策群力,一起做好学校的重建工作。1984年4月,新的有德学校全面竣工,不仅实现了校舍楼房化,还解决了分散办学等问题。这一年,有德学校还设立了校董会和李泽拱奖教奖学金。

  及后,李泽拱继续关心着母校的发展,每年至少回母校一次,了解办学情况,提出宝贵建议。为了表达尊师重教的情怀,他为有德学校的教师提高了两级工资。当1985届毕业生的成绩在澄海名列前茅时,他欣喜地奖励全校老师每人40元,相当于当时一名教师一个月的工资。1992年,他出资为学校修建了运动场。1997年,他出资120多万元在学校建了照南堂和增加奖教奖学金的投入;同年,他出资支持全校教师到华东五市参观学习,向外地的先进学校取经。目睹李泽拱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倾情付出,乡亲们都感慨地说他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赓续传统  造福桑梓

  除了为有德学校出钱出力外,李泽拱还先后捐建了澄海苏湾中学的校门和李文康教学楼、莲上中学教学楼、澄海华侨中学李世成礼堂和李泽拱科学馆。他热爱桑梓的高尚品格,对下一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泽拱的儿子李文钦在看到父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也积极身体力行,先后捐出50万元支持有德学校的“李泽拱奖教奖学基金”,成为捐助有德学校的第四代华侨。2008年,李文钦还以母亲张巧临的名义,出资为有德学校铺设了连接南徽乡亭的有德路,还多次出资为学校购置课桌椅,改造图书馆及学校大门,传承和赓续了李泽拱的好家风。

  在李泽拱善举的影响下,他的亲属以及有德学校的海内外校友也积极行动,为有德学校和南徽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胞弟李熙南向有德学校捐资20多万元,他的胞姐李琼瑛捐资兴建了琼瑛幼儿园,印尼老校友李泽川为学校捐建了李泽川教学楼。其他校友在校董会的积极倡仪下,先后于2001年集资20多万元,2008年集资60多万元,为有德学校改建了标准运动场和整修了校舍。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