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制作工繁艺细手法精妙

中秋,潮汕糕点与月亮媲美争圆

  ■ 林广穆/文 李剑彬/图

  潮汕人心灵手巧,每当中秋佳节来临,都要制作一些精美的糕点“拜月娘”。中秋之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挂,照得大地一片银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喝工夫茶、品糕点,这是潮汕人过中秋一大乐事。

  潮汕人中秋期间制作的糕点分为两种型号,大的叫“月糕”,小的叫“糕仔”。月糕直径10至15厘米不等,厚度1厘米左右,好像一个白色盘子。糕仔小巧,小的直径才4厘米,厚度大体在15毫米左右,好像一枚象棋棋子。月糕与糕仔一般是扁圆型,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潮汕人制作糕点工繁艺细,手法精妙。首先将糯米放进锅里炒熟,火候要掌握精准,过火制作出来的糕点味道带苦,火候不够味道不香。糯米炒熟后,用石磨碾成粉末,叫“糕米志”,越细越好。碾完米后,就要“熬糖”。大约每斤白糖配一碗半清水,放进锅里慢火煮。煮到糖与水完全交融,用勺子舀一点糖水倒入碗里的冷水中,糖水马上冷却变成块状,如果呈龙眼干肉色,用手一摸,手感像摸到龙眼肉一样,是柔软的,即算熬糖火候恰到好处。糖熬完后,要马上放进一个盛着冷水的大盆里面冷却,冷却过程要不断搅拌,直到把它搅拌得像猪朥一样呈蜜色才算大功告成。这时,糖与水交融,好像一盘细微的沙子,因此被称为“反沙糖”,反沙糖才能和着糯米米志制作糕点。

  碾米和熬糖成功后,印糕(潮汕人把做糕叫印糕,把做糕的糕模叫糕印)才真正开始。月糕印是木制的,长方形,中间凹刻一个深1.5厘米左右的大圆圈,底板刻有图案;糕仔印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用锡铸成的一个圆圈,称“糕印圈”,外围铸两只对称的“耳朵”,另一部分是一枚木印,叫“糕仔印模”,用整块的木头雕成。糕仔印模与月糕印都刻有图案,大体月糕印刻弥勒佛或南极仙翁像或一个大寿字,诸如此类;糕仔印大都雕刻石榴花或牡丹花之类,象征吉祥幸福。印糕要先把糯米米志和反沙糖放在木板上调和在一起,用双掌轻轻地揉,使其不结块,然后用“绞碌”(一根中间大两头小的圆木棍,是印糕的专用工具)碾压,使沙糖与米米志均匀调和在一起。

  印月糕要把调好的材料填满糕印凹陷处,上面盖一张白纸,手掌在纸上用力挤压使结实,再将糕印翻转,轻轻一扣,月糕脱离糕印,放在一张红纸上,红纸中间先滴一点黏糊的米粉末,使月糕与红纸贴紧。最后还要拿筷子蘸点胭脂水对着月糕表面轻轻一吹,无数点胭脂红喷洒在月糕上,一枚色香味俱全的月糕就呈现眼前,赏心悦目,清香可口。

  印糕仔与印月糕不同,直接把糕印圈放入材料中,装满材料,然后紧贴台面拉开,如果材料高出印圈,用食指将其抺平,将印模放在上面,用手掌将其压下去,糕点就成形了。食指顶住印圈耳朵的下面,拇指按住糕印模向下压,印圈被吊离台面,糕仔就很自然地摆在桌面上……

  近年来,口味清甜的绿豆糕似乎更得人们青睐。印绿豆糕的方法与印糯米糕大体接近,先把绿豆煮熟脱皮晒干碾成粉末,熬糖时要加点朥,这样印出来的糕点色泽鲜艳。但绿豆缺乏糯米的黏性,不宜做月糕,只能印糕仔。糕仔印完后要下锅蒸,叫“炊糕”,炊糕时间不宜太长,炊得糕仔有点黏性不易断裂即可。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在人们已经没多少闲工夫去做这些工序复杂的糕点。现在人们吃的月糕、糕仔、绿豆糕大体都来自市场,而非自家制作。市场的绿豆糕多是机械化制作,大批量生产,四时供应。以前物资匮乏,人们只能在中秋期间吃到糕点,现在无论何时都可以买来吃。有点遗憾的是,现在家庭很少有人做糕,印糕这道技艺几乎失传,很多年轻人不懂印糕这门技艺,这可是潮汕先民智慧的结晶啊!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1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