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蔡起贤先生与《潮汕文库》

  ■ 林志达

  蔡起贤先生(1917-2003)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创时期的元老之一,退休前任教于汕头教育学院。先生号缶庵,潮安人氏,为当代著名古典文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詹安泰教授入室弟子。青年时期,应饶宗颐先生之聘,任过揭阳文献会委员、《潮州志》修志馆秘书。后当选为两届汕头市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1984年与张华云先生等创立汕头市政协岭海诗社,并连任副社长、顾问。因其学识渊深,被誉为“潮汕文化活字典”,清代朴学在潮州本土之后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

  1991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先生以76虚岁高龄参与了研究项目的规划,大家亲切称他为“蔡老”。一些学术性强、难度较大的研究成果,都由他审订。中心出版《潮汕文库》,其中有鸿篇巨制如《潮州诗萃》者,经吴二持先生点校后,便交蔡老审订,老人家冒着酷暑,焚膏继晷,通读全部书稿,补正疏误,并作了必要的资料补充,使该书的校点较为完美。郑焕隆先生校注的《蓝鼎元论潮文集》《周光镐诗文校注》等古籍,选校工作难度很大,其审订工作,中心同仁公推在本地区非蔡老莫属。事实证明,先生总是不负众望。

  1995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为蔡老出版了《缶庵论潮文集》。

  2003年冬至,先生遽归道山。哀悼之余,刘峰、杨方笙等中心老领导对其遗稿十分关切。蔡老一生笔耕不辍,除生前出版的个人专著《缶庵论潮文集》和《缶庵诗词钞》外,相信还有相当数量的未刊稿。

  杨方笙教授联系到蔡老哲嗣,终于从遗物中找出其亲自编缮的八册诗词集和一批杂乱残稿。杨教授对如何整理出版这些遗稿特别重视。因我曾追随先生杖履,决定让我负责编校,然后由他审订。我自惭学力不胜,幸有杨教授悉心指导,遂勉力应命。经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领导磋商,该书定名为《缶庵诗文续集》,编成后将列入《潮汕文库》出版。

  接过遗稿,我们既兴奋又感整理难度很大。几册诗集虽纸质不尽人意,且有蠹损之处,幸喜字迹还清晰可辨。那批杂乱残稿,则让人望而兴叹。这些诗文大都记录在随手拈来的纸片上,纸片有些已经破损,有些圆珠笔迹漫漶,且字体又小,大大增加了辨认难度。

  通读八册诗词集后,发现有些标有年份,有些则无,但集中某些内容稍能透露时间信息,我便按大致可考时间进行排序。除第一册中诗词均见收于《缶庵诗词钞》外,其余各册仅有部分作品选入。于是,杨教授特邀蔡丽闺、陈乐平、陈锦平三位诗友将《诗词钞》未选诗词一一誊出,由我按次序编为八辑。对杂乱残稿,我努力整理,过录出一些能辨认的诗词,连同其他渠道搜到的佚稿,合编为第九辑。因原稿全无断句,我还需加上标点。诗容易办,词有些用了不常见的词牌,而且一个词牌往往不止一体,只得查阅《钦定词谱》,比对进行断句,疑有脱字或衍字处,以及原稿有异文者,均作校记。原稿为繁体字,还有不少异体字,经磋商,为方便阅读,均转换为简体字。这是诗稿部分。正忙于编校诗稿时,蔡老长郎小凡先生又找出一盒文稿复写件,应是老人家为人供稿的存底。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郭马风先生还提供了一篇蔡老青年时发表于揭阳《文献》的文章。我再从各种书籍采集出老人家所撰序跋,与以上合编为文稿部分。

  初稿编竟,便呈交杨方笙教授,杨老不惮辛劳,认真作了审订。蔡老的老朋友饶宗颐教授题了书名,老同学陈伟南先生慷慨出资付梓。2008年底,《缶庵诗文续集》终于面世。

  蔡老生前为《潮汕文库》默默奉献,身后遗稿,又列入《潮汕文库》梓行,留存文献。早在他年青时,老学者许伟余先生题其词册有“肩兹传薪任”之句。纵观蔡老的学术生涯,确不负前辈所望,为潮汕文化尽到传薪之责。值此纪念《潮汕文库》编辑出版三十周年,略述蔡起贤先生与《潮汕文库》因缘,权作心香,以申敬仰和缅念!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1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