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视觉

80后“新农人”刘映彰:

IT青年跨界逐梦“自然农法”

  刘映彰从IT“学霸”跨界成了乡村“新农人”。
  一大早,不少市民便赶来田园学插秧。
  孩子们在小水塘里放飞自我。
  为孩子传授插秧手法。
  “自然农法”意味着刘映彰必须为之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自然农法”给孩子带来身心的熏陶。
  详情请扫二维码

  繁忙的“插秧季”又开始了。清晨的阳光穿透树梢照耀大地,新溪镇大兴村一处乡村水田边,虫鸣蛙叫,空气中泛着清香的泥土气息。蜻蜓低飞掠过漠漠水田,孩童们叽叽喳喳,有样学样地把绿油油的秧苗插种到泥里,在田里尽情地“撒欢儿”。泥水飞溅,“小农人”秒变“小泥人”,天真爽朗的笑声飘荡上空,为这片刚布种的“绿毯”注入无穷活力,带来无限希望。

  这片农田的主人刘映彰,笑意盈盈地看着孩子们在泥水里嬉戏,手把手教他们在田间插秧。戴着一副眼镜,谦逊有礼,刘映彰浑身散发着“读书人”的气息。因长时间田间劳作,他手掌粗糙,皮肤黝黑,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浸得发旧变色。

  刘映彰是饶平海边长大的孩子,内心对田园生活有着执着的向往。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他放弃原先计算机行业、国学教育的工作,与大学的同学、如今的妻子一同回归乡村,探索自然农法种植水稻,守护“舌尖的安全”,开设自然养育劳动公益课堂,让无数孩子体验农耕乐趣,见证田间生活里最纯粹的喜乐。

  从IT“学霸”到乡村“新农人”,这跨界属实有点大,面临的困难也层出不穷。可刘映彰内心笃定:一件原本觉得挺难的事,只要做多几次,就不觉得难了。他坚决摒弃化肥和农药,回归原始,用黄豆等发酵的有机肥料,喂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再以它们的代谢产物转化为水稻的肥料。福寿螺侵袭稻田,他徒手一一捡除,避免撒药灭螺带来污染。上一造粮食亩产约700斤,虽然没有获得丰收,但收获了安全与健康,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小脚丫踩进褐色的泥土,脚底传来软乎乎的触感,孩子们又惊又喜,跟在大人后面依瓢画葫芦地弯下腰,沿着用红绳布设的笔直“田线”,一边插秧,一边后退,歪歪扭扭地栽下了人生第一棵秧苗。很快,汗水湿透衣衫,浑身腰酸背痛,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比任何课本知识和长辈说教更加奏效。

  在田里插秧、种玉米,到野外敲生蚝、捡海螺,制作弹弓、滚铁环玩具……以水稻田24节气观察为基础,刘映彰在这里开展自然养育劳动公益课堂。他像个大哥哥一样,带着孩子们沐浴着阳光雨露,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坚韧勇敢的优良品质,为他们积攒一笔无形却宝贵的心灵财富。

  站在田埂上,望着微波轻漾的“秧苗绿”,展望不久将闻“稻花香”,刘映彰脸上不觉浮现笑意。这位“80后”矢志不渝地用青春与汗水,不断探索和实践无公害种植的自然农法,努力把更多劳动果实送上市民的餐桌,为一个个城市家庭开辟农耕劳作的“专属乐园”,让更多孩子拥有回归大自然的童年。

  本报记者 林鹏 林彦恂 摄影报道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2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