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良师益友 雅俗共赏

偶读《汕头日报》,看到关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文库》的征文,颇觉亲切。

家里书柜中便有几套《潮汕文库》的丛书,搬了几次家,多次断舍离式地清书柜,在大众读屏时代,能保留下来的书籍着实不多,但《潮汕文库》的丛书,我还是保留下来了。这份感情,说来有几层,其一,《潮汕文库》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学者自己编著的文丛,带着浓郁的潮味,是自己人集大成的精神产品与成果。内容多涉及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对于土生土长的我来说,阅读时便带上了换眼看故事的猎奇心理,比较平素习得的与专家们笔下所述的,寻找认识盲点与正解,便觉其具三性:新鲜性、趣味性、知识性。其二,本人也曾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读《潮汕文库》文丛,有亲切感、归属感。记得大概在2000年左右,为激活青委会活力,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增补会员,我提交了申请,有幸被吸收,任了二届青委会委员。那时青委会较活跃,举办过多场专题讲座,这丰盈了我的知识储存,也让我认识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诸多专家前辈,他们是各个门类的专家,我在他们学有专攻细致入微的书写中,获取了许多资讯与知识。其三,我所喜欢的文学创作与潮汕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但细究起来,文与史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研究中心侧重于探究史实,这无疑补了我文学创作上的“虚”。再者,《潮汕文库》陆续出版了许多书籍,从装潢设计到题材选取,对于长期从事侨刊编辑工作的我来说,多了一个向同仁前辈学习的机会。凡此种种,《潮汕文库》丛书对我来说,有着一份亲近感。

我桌案上常放的一本由李宏新著的《潮汕华侨史》便是出自《潮汕文库》的研究系列丛书。因编侨刊《潮人》,常与侨刊乡讯同仁交流互动,有一次省属某侨刊编辑要写关于华侨的文论,微信问我手头是否有可查资料时提到了《潮汕华侨史》。当时我一脸懵,作为潮汕人且在编侨刊却不知道《潮汕华侨史》,真的有点汗颜!遂在手机上搜索,马上购买了一本。没想到,过不久,在市华侨历史学会微信群中听说我在寻找这本书的市侨务局李局长也热心地给我寄来了一本由李宏新老师亲笔签名的《潮汕华侨史》,让我好生感动。这是在工作上《潮汕文库》丛书作为工具书给我裨益的记忆。

还记得初次受赠《潮汕文库》丛书,是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拜访学习,陈汉初、沈建华、鄞镇凯等诸位老师都赠予了我他们的作品,或经由诸位专家学者编撰的《潮汕文库》丛书。后来,我才知道我所获取的《潮汕文库》丛书,其实还只是其冰山一角,《潮汕文库》自1992年开始公开出版,涉及历史、文学、方言、民俗、曲艺、建筑、工艺美术等多方面,囊括影印、笺注、点校、碑铭、图文集、口述史等多种形式,洋洋大观,包罗万象,不啻为潮汕文化集大成。

除了专业学术类的,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还是充满潮味和民俗乡土气息的系列丛书,我就转赠过家乡小学图书室此类《潮汕文库》丛书,有关歌谣、灯谜、嵌瓷、剪纸、潮州歌册、潮绣、工夫茶等内容,广受小朋友们欢迎。

可以说,《潮汕文库》编撰的系列文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也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作者:谢娇兰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