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往事如烟 岁月如歌

——读陈泽楷《流光集》有感

  夏日的午后,日光熠熠,我坐在窗台读一本韵味悠长的书。窗外草木繁绿,夏蝉声声长鸣,身旁茶香萦绕,手中书香润心。我沉浸在书中描绘的流光岁月里,竟忘了今夕是何年。

  我阅读的这本《流光集》是汕头作家陈泽楷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书中收录的是作者写作二十多年来的生活随笔,这些深藏于岁月深处的如烟往事和人生感悟,像一首意味深远的民谣,美好得如同开放在旷野中的一朵野百合,润泽人心。

  诚如作者在自序中说的,面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光阴,我们如何挽留呢?唯有记录下来,是一种纪念,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挽留,这也是写作意义之所在。

  去年在作协的一次会议上,陈泽楷赠我《梨园芳华》一书,我欣喜地发现,书中所写的艺术家,都是我喜欢的潮剧演员,平常我只能在荧幕一睹芳颜,如今在其笔下,我得以领略这些艺术家与荧幕上不一样的风采和戏里戏外的人生故事。

  陈泽楷自幼喜欢听潮剧,这份痴迷缘于母亲的熏陶。在《母亲与潮州戏》一文中,他写到母亲一生与潮州戏有着不解之缘,年轻时的母亲在宣传队演过文明戏,后来听潮剧、看戏便成为母亲的爱好,还曾用戏中的故事来教育和启发他勤奋上进。耳濡目染之下,陈泽楷也与潮剧结下深深的缘分。他不但自建公益网站潮剧明星网,多年来还深入拜访潮剧艺人,写下一系列的剧评,记录他们的艺术人生。这份执著和坚持令人动容。

  有趣的是,由于他喜爱潮剧,对每一个潮剧故事都熟稔于心,因此在文章中,他喜欢引用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陈泽楷与我一样,从古城潮州而来,安家于汕头特区。他眼里的故乡风景,笔下的人物故事、生活习俗、人文风物,我都熟悉万分,感同身受。这记载的何尝是他自己的生活,更是每一个潮汕人共同的记忆,是我们的乡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钤印在侨批里的家国情怀》一文,写的是他姑父和姑妈下南洋谋生之后,用一封封“平安批”,架起了一座亲情的桥梁。潮汕是华侨之乡,20世纪40年代,许多年轻人迫于生计,无奈告别亲人,坐红头船去南洋谋生,俗称“过番”。他说,年老的曾祖母想念女儿女婿的时候,就会哼唱潮汕歌谣《过番歌》,听之催人泪下。这也是潮汕人所熟悉的事,那一封封侨批里,记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藏在红桃粿里的年》我读了三遍,意犹未尽。熟悉的家乡话,熟悉的场景和氛围,读起来亲切如遇亲人。潮汕人喜欢时节做时粿,红桃粿是春节必备的年味,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潮汕的年味很为独特,它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既写在新桃换旧符的春联上,融入串串欢乐的礼炮声中,更藏在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红桃粿里……”

  都说潮汕“姿娘”会做雅粿,陈泽楷的母亲也擅长做红桃粿,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做红桃粿时的情形,从小至大,我们吃着红桃粿长大。一个红桃粿,是舌尖上的美味,渲染着节日的气氛,也包裹着浓浓的亲情。

  从对潮州故乡风光的讴歌,到对汕头乌桥、老市区以及新城区的详细描述,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家乡的荔枝和红棉,童年的狗舌花和拜月娘,还有一杯浓香四溢的工夫茶,一个个记忆深处的人,一些浪漫的事……这些青春短笛、浮生偶记,以及书林漫步和灯下走笔的逸趣,在陈泽楷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灵动而鲜活。

  陈泽楷有一颗有趣的灵魂,他的勤奋和坚持令人佩服。我相信,在文学的道路上,他将会越走越远,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开阔天地。

作者:陈晓晖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2年08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 城市记忆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