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视觉

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许燕:

用青春“破解”种子密码

  许燕就像一颗种子,在梦想的田野里孕育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采集花生父本花花粉。
  查看试验田花生果荚生长情况。
  实验室里破解种子密码。
  “数花生”是对实验成果最直接的量化考核。
  为新入职的同事讲授花生育种技能。
  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授花生“间作”技术。
  详情请扫二维码

  一粒小小的种子,落在深爱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奋力生长,结出硕果。

  主动放弃一线城市的“闲差”,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许燕回到家乡汕头。这位“80后”女孩像极了一颗种子,“哪里需要我,我就去那里”“撒在哪里,就那里生根发芽”……

  没有同龄女孩的浓妆淡抹、长裙飘飘,她主动请缨到农业一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忘我沉浸在农业育种科研领域,在明媚阳光里挥洒青春力量,在泥土芬芳里追逐“农业梦”,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亮,让一颗颗现代农业的“芯片”更新换代,迸发巨大的能量,孕育丰收的希望。

  盛夏午后,澄海区上华镇横陇村的田头,许燕头戴草帽、脚穿水鞋,带领团队穿梭在香蕉花生间作试验田,额头和鼻尖沁出豆大的汗珠。香蕉树下,花生苗青翠欲滴,一颗颗花生果荚日渐饱满。丰收在望,每亩田地“凭空”多了一笔收益,横陇村老农们布满丘壑的脸上乐开了花。“小姑娘”许燕一次次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与父辈一般年纪的老农民由衷地信服。

  许燕的童年,在澄海隆都乡村长大。与老农打交道,时常让她想起爷爷。记忆里,爷爷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总是用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带领乡亲们致富,深得敬重。年幼的许燕在身边耳濡目染,对农业、对土地的感情日渐深厚,“农脉”厚植骨髓,科学助农的信念深扎心中。

  怀揣“助农梦”,许燕考取西南大学园艺系,继而攻读果树学硕士专业。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试验田、实验室,对许燕而言却是乐趣无穷的“快乐源泉”。

  虽是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一整天的“技术宅”,这位农科女青年“追星”一点也不含糊。研二时,许燕聆听与袁隆平同级的杰出校友吴明珠院士的事迹报告。吴院士“软磨硬缠”要求从北京调到新疆,扎根边疆50多年搞果瓜研究的举动,让她热血沸腾,仿佛经受一场精神洗礼。

  “到农业一线去!到需要我的地方去!”2006年研究生毕业,面对广州一家科研管理岗位的“橄榄枝”,许燕因觉“太轻松”拒绝了,毅然选择来到汕头市农科所工作。担心领导认为自己是女生会安排清闲的岗位,许燕主动要求分配到一线农业科研岗位,成为一名花生育种科研人员,一干就是16年。

  花生虽小,营养价值却极高,活像眼前这个“加班达人”:小小的个头,却是能量满满。培育杂交组合,查看试验田花生果荚生长情况,回到实验室“数花生”统计数量,用近红外线光谱仪检测花生品质……每个环节,许燕一路亲力亲为,“传帮带”新入职的同事,让更多人熟练掌握花生育种技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核心竞争力。在青春和汗水浇灌下,许燕的花生育种事业结出累累硕果:她参与育成9个花生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鉴)定,至2020年,这些品种在广东、海南、江西等省份推广种植超8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逾8亿元。在许燕的提议下育成的“汕油诱1号”,成为我国南方首个采用EMS化学诱变育成并通过审(鉴)定的花生品种。她还积极开展特色、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汕油红2号”等多个花生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在许燕心中,一直有个执着的梦想:努力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接近完美”的花生品种。用小小的花生,她让梦想在田野启航,孕育出绚丽的青春之花,以现代农业研究成果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让丰收的喜悦,写满一个个笑脸。

  本报记者 林鹏 林彦恂 摄影报道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稻花香里说丰年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