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时光叙事里的剪纸絮语

  《过年》组合套色剪纸(2011年获中国年俗剪纸大赛金剪刀奖)
  《梦里-风筝》综合材料现代剪纸

从童年到上山下乡,再到回城工作直至退休,剪纸伴我走过四季、穿越岁月。从单色剪纸到分色剪纸到组合套色,再到当下的综合材料现代剪纸,半个多世纪的演变,都贯穿着一种深切的情怀,热爱它但不想一成不变,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引下,在没有功利色彩的前提下,创造给我带来自由和愉悦。

  回顾起来,我是从小学时迷上剪纸的,同时一开始便是从现代剪纸入手,那个最初进入我的视野的美丽图像,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清晰如昨。读二年级时在《小朋友》杂志上,看到上海林曦明老师的一幅套色剪纸《喂蚕》,那一瞬间我惊喜万分,被深深打动,从此开始了自习剪纸。

  我在小学阶段,有过临摹复制民间剪纸的经历,这非常重要,使我在实践中了解到镂空的奥妙。民间刀法使剪纸变化万千,呈现出不同的黑白效果,其中极具表现力的锯齿纹、月牙纹以及阳刻、阴刻等手段,被我吸收运用于自己的剪纸中。我之所以创作现代剪纸,因为我不是民间艺人,我的剪纸与民俗活动无关。我纯粹是被剪纸的镂空之美所吸引,是出于兴趣和表达的需要而剪纸的,我做剪纸跟我画水墨画、重彩画一样,是一种个人的精神体验,我所表现的题材是我视野里的东西,如童年的印象、山村的回忆,包括现代生活和当下的所思所想。我尽量尝试各种手法去表达我的真实情感,因而各个时期的剪纸都有其不同的面貌,有的也许镌刻着时代的印痕。

  作为创作者,我一向讨厌重复,喜欢求变求新,想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去抵达心中的彼岸。长期以来我对剪纸所用的大红纸的材质和传统剪纸线线必连的状态感到不满足,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宣纸和水粉画颜料自己染纸,多用复色,显得低调和高雅,在寻觅属于自己的剪纸语言时,日本剪纸的黑白构成和装饰韵味,马蒂斯彩色剪纸的自由奔放令我耳目一新,90年代初,我开始尝试创作组合拼贴式套色剪纸,这种打破传统剪纸样式的原创作品给我带来收获的喜悦,也引起广泛关注,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但我一直有一个要制作综合材料现代剪纸的想法,因思路尚未清晰故一直未有进入实践,直到新冠疫情宅家期间,我陆续把这些零星想法付诸行动,开始了第一轮的实践。

  首先我想到用它表达童年的记忆,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频频进入创作的主题。我想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手法,时隔三十几载,我已有些厌倦单一的工艺性的镂剪。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水墨和剪纸相结合如何?用这种新的形式,来串起碎片般的童年记忆,这显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将会赋予岁月积淀形成的新的内涵。我决定为此一试。

  带有粗糙纤维的皮纸,是比较合适的材质,我用它做底,在上面画出水墨场景,先拿去给裱画师托底,再根据内容用彩纸剪出以块面为主的甚至只有轮廓的物象,布置在上面。我想到一些特殊的材料,包装纸、画报纸、英文报纸、乡间土纸等等,这些将凌驾于淋漓水墨之上的剪纸部件,一定要粗犷的,细节不能“精雕细刻”,那将压不住画面,而纤弱琐碎也会失去整体感。在艺术走到今天这种多元而甚至“肆无忌惮”的局面下,我做的这些综合材料水墨剪纸只能说是小小的尝试,它虽然有些颠覆传统剪纸的意味,用飞舞的状态和一些抽象元素,但我表达的是大众熟悉的已逝风景,就像这幅《梦里-风筝》,大大小小的彩色风筝飘忽在老街之上空,这水墨的老街不一定是我的出生地,只是代表远去的乡愁。我用灰黄色的日本和纸剪出一段文字,“童年的记忆里,傍晚小巷的上空,总飘荡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它渐渐消失,留在了梦里”,这是心底的声音。风筝采用了鲜艳强烈的色彩,来自英国的彩虹纸也用上了,它们和浓烈的水墨背景互相碰撞,营造出心中遥远的梦境。

作者:赵澄襄(澄子) 编辑:张梅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1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