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韩江水

蔡楚生故居感怀

  林少然 摄

  ■ 郭亨渠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练江的水,永远映照着蔡老的故居,故居的一砖一瓦,永远镌刻着蔡老的爱国情怀。

  

  背倚北山,濒临练江的铜盂镇,是潮汕平原的一方水乡,澄澈的灵潭小湖波光粼粼,小湖周边有古老的村落,村落窄窄的小巷,斑驳残旧的老屋,像一本老书,翻开老书,仿佛行走于时光的隧道之中,那些沉睡在历史暮霭中的往事,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练江之滨的集星村,是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的故乡。当我们从棉城驱车来到这里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美丽的水乡,练江和她的支流绕村而过,碧水澄澄,江堤和村子周边绿树如诗,鸟鸣蝉歌,新村新屋新楼在阳光下闪闪生辉,老村幽静洁净,树荫下有老人饮茶聊天,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胜景。然而很多人不会想到,这里是全县最低洼的村子,上世纪40年代以前,被称为“水浸寨”,一场大雨,就会让全村成水乡泽国,鱼虾上楼,小巷行舟。当地人说,少年的蔡楚生,多次被其母亲用木桶当成小舟,载到村外高处避灾。

  我们来到老村蔡楚生故居时,适逢大雨过后,但已不见灾痕。这是一幢潮汕传统的“四点金”老屋,白墙红瓦,原已残旧,前些年修葺一新,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庄重的建筑风貌。进得故居,前房是蔡老儿时居住的地方,房间里的眠床、桌椅是一个世纪前的原物,墙上有蔡老伉俪的照片。我仿佛闻到了阵阵书香和墨香,先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他是那样慈祥、亲切,脸上的微笑如山花绽放,散发着温情。故居里,有蔡老编导的《姐妹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等剧照,有蔡老不同时期的生活照片和简介,一张张照片和一份份资料,展示了这位“中国电影艺术先驱”的光辉人生。

  蔡楚生,1905年1月12日出生于上海,6岁随父母回故乡读私塾,12岁到汕头当学徒。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汕头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曾参与演过进步电影的蔡楚生被迫前往上海,先后在几家影片公司当过临时演员、剧务、场记。1929年,经老乡郑正秋介绍,进明星电影公司当副导演,协助郑正秋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等6部影片,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正式担任编导。1934年编导《渔光曲》,轰动影坛,并于次年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蔡老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与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上海电影救国会,任常务理事。同年冬,上海沦陷,蔡楚生转赴香港,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香港沦陷后,逃难到桂林、重庆。1946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历任中国影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继续战斗在电影战线上,备受赞誉和好评。1968年7月15日,这位为人民艺术事业奋斗一生的艺术家在北京离世,年仅64岁。

  故居史料展示了蔡老奋斗的光辉历程,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蔡老不仅是老乡和老前辈,我还曾亲身聆听他的教导。那是1962年,我在海南建工局工作。是年6月,局领导派我送两份稿件到广东电台,恰好接待我的电台记者熊九根要到珠影采访蔡老(那时蔡楚生正好在珠影拍摄《南海潮》),邀我同往。蔡老和蔼可亲,对我这个老乡晚辈谈笑风生,当得知我是广东电台通讯员和《海南日报》特约记者时,语重心长地说:“从事新闻工作,不管是专业或业余,一要勤奋,二要细心,三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为党为人民负责。”在我后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几十年中,这句话让我获益匪浅。

  蔡老的故居在偏僻乡村,幽静故居中,花开花落,鸟去鸟来,平静低调,安详和谐。月转星移,物是人非,练江的水,永远映照着蔡老的故居,故居的一砖一瓦,永远镌刻着蔡老的爱国情怀。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海丰老区行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