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斫琴师郑海鸿匠心不怠传承千年技艺

四年斫一琴 泠泠有正音

  斫琴师郑海鸿(左)与汕头市古琴学会会长陈松杰。
  斫琴必须选材优良,古木是上等料
  琴胚要放干燥房继续风干
  郑海鸿打磨琴胚

  编前语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积极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健全非遗目录和传承人体系。截至2022年5月,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60项,全面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其中,51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1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11人,其中省级传承人56人,国家级传承人5人。全市现有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有一批单位被评为省、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研究基地、非遗工作站。

  为此,汕头融媒集团联合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汕头市文化馆,推出“致敬匠心  守护非遗”系列,重点报道去年至今新增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和市级项目58项,展示非遗文化品牌。以传承、保护为基调,以文化创新为内在驱动力,体现汕头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竞争力,敬请读者垂注。

  

  古琴位居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白居易诗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其声大雅,以正人心,自古以来都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雅好。得到一张好琴,也是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求。前不久,古琴斫制技艺(汕头)入选汕头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汕头市古琴学会顾问郑海鸿是一名斫琴师,他潜心斫琴20几年,让古琴释放出清丽古雅之音。2019年,郑海鸿入选《中国当代古琴斫琴师》一书,其斫制的古琴受到吴钊、赵家珍、黄德欣等古琴艺术名家的高度肯定和好评。近日,记者走进郑海鸿的“听泉山房”,聆听他用心血塑造琴弦上的灵魂的故事。

  一曲《知音》 与古琴结不解之缘

  走进“听泉山房”,四壁挂满了形制不同的古琴,让人目不暇接。斫琴师郑海鸿正聚精会神地“挖槽”,只见他双手握紧锥子,用力推动,锥子一推到底,刀口移动,木屑飞起,槽腹逐渐成形。“挖槽腹,是制作古琴的关键步骤,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郑海鸿说,在挖槽腹的过程中,要不断上弦试音,直到声音满意为止。

  郑海鸿是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今年58岁的他言谈朴实,从事古琴斫制这一行已20几年。“我自幼钟情于弦乐、木工”,郑海鸿说,当时,潮乐社团遍布潮汕城乡的民间。耳濡目染之下,动手能力强的他练得一手木匠好功夫,为日后成为斫琴师埋下了一粒种子。

  与古琴结缘,始于一次朋友聚会。30年前,郑海鸿无意间听到了古琴的典雅琴声,立即被独特声音所打动。至今一想起这事,郑海鸿仍觉得非常兴奋。那天,他陪朋友去南越古琴社社长吕宏望家中做客,一进门便被琴音所吸引。那声音感觉就像从云中飘下来的一样,唯美曼妙,特别好听,他站在那里痴痴地听完了一曲《知音》。也就从那时起,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古琴,听琴、弹琴、斫琴,并成立了“听泉山房”。2017年,汕头古琴学会授予“听泉山房”“汕头市古琴学会古琴研制中心”荣誉,郑海鸿入选《中国当代古琴斫琴师》,其斫制的古琴受到吴钊、赵家珍等古琴艺术名家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4年“琢磨”

  匠艺匠心造第一张琴

  “从初次接触的时候,在冥冥之中能感觉到自己从内心深处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郑海鸿正是用他的身体力行,诠释着对古琴的一片痴情,他疯狂搜集古琴资料。

  郑海鸿是劲草琴堂的得意弟子。劲草琴堂的第一代掌门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禹贤,第二代掌门人是林边见,也就是郑海鸿的师傅。“斫古琴可以修身养性,制作过程需要专心、静心,心不静根本斫不了琴”,郑海鸿说,为了制作好古琴,他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认真研究古琴制作的书籍文献,学习技法。

  “斫琴师在手艺之外还须有深厚的文史底蕴与渊博的见识”,郑海鸿说,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需要有生活美学、造型学和声学的知识。斫一张琴需择材、制图、定型、挖槽、合琴、试音、上漆、上弦等多道工序。一般来说,一把琴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琢磨”,必须要耐住性子,这个过程就当修心了。

  斫琴技艺的高低对古琴的整体美感及音质优劣会起到关键作用。对于郑海鸿来说,斫琴的过程也是斫心。也因为这样,郑海鸿的第一张古琴整整用了四年时间,他把四年的心血和感情都注入到了拨动琴弦的那一刻。

  正心造物

  苦觅上乘的古木琴料

  古琴制作历来有“爷爷备料、儿子制琴、孙子弹琴”之说。在郑海鸿看来,斫制一把上乘古琴,质材和斫制技艺是关键。在“听泉山房”的备料车间,记者看到整齐地叠放着大堆老木材,这些从潮阳等地淘得的宝贝都是500年以上的老材,原是一些寺庙大厅的大梁,因为寺庙修葺而闲置。郑海鸿笑言,这些木材足够他今后20年斫制古琴了。不过,因为老木材料越来越少了,只要哪里有,再远他都要去看看,能买就买。

  古人云良材万金难买,斫琴若要达到松、透、脆、滑四善,必须选材优良。存放时间越久远的木料因为岁月沉淀而变得干燥、稳定、通透,是求之不得的上等古琴木料。“做古琴,如果得到明清时期以上的古杉木,那才是珍品”,郑海鸿说,古木无疤结、纹理顺直、含油量也较少,这种料做出的古琴声音比较清脆。

  然而,好料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几十年来,为了寻找上乘的古木琴料,郑海鸿几乎逛遍了全国的古木材市场,尤其在潮汕地区,每当他打听到哪个乡村维修宗庙祠堂或者修缮老房子,便会兴致勃勃的赶到现场,如获至宝的将拆除下来的数百年古木选购备料。

  除了选择优质古木外,其它辅料如大漆、胎灰、朱砂、麻布、红木等质量的优劣对斫琴也极其重要,如果选择不适,对古琴的良好音质会产生负面影响。有鉴于此,郑海鸿对所有材料的选择不惜成本,好中求优,以精益求精的理念斫制每一把古琴。

  手艺精湛

  破解“南琴北上”难题

  斫琴,急不得。采访中记者获悉,斫琴是传承千年的老手艺,一张古琴,包含了中国古代先贤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和朴实的哲学观:琴头宽六寸,象征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也就是六合;琴尾宽四寸,象征四季。从一方原始的老木,到一床能发出清雅之音的“圣贤之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制器,而是生命的长成。郑海鸿熟练掌握近百道工序,凭着一股执着劲头,他对每道工序“吹毛求疵”,将斫琴技艺提升至艺术创造之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郑海鸿已经成功破解了古琴质地“南琴北上”的难题,经常有古琴爱好者不远万里前来求购。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杨青亲临“听泉山房”操琴赋曲后赞不绝口“用材讲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韵十足……”。汕大原党委书记黄赞发也欣然写下“蕉叶伏羲媲美,南琴北上无妨”。

  “古琴这种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弘扬传承”,郑海鸿坦言,在斫琴过程中,融入了工匠的心性。斫琴对郑海鸿来说不是职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修行。他要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得更有价值,把琴斫好、斫精的同时,还要推广古琴文化,让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下去。

作者:陈文兰 陈少冰 发表日期:2022年07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