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谷饶镇这座摩登时尚的老洋楼由柬埔寨华侨张明理八十五年前建造——

“真真趣味”小可楼 “无边光景”藏其中

  洋味十足的“小可楼”
  彩色水磨石拼绘的雌雄孔雀栩栩如生
  快然亭垂脊上活灵活现的瑞兽
  小可楼矗立于同样由张明理筑造的“五常里”建筑群后方
  快然亭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二楼门匾镌刻“真真趣味”四个字
  荟萃华洋文化的门窗楣框纹饰
  二楼侧厅大门镶嵌着五彩玻璃
  地中海风格的古典小花砖依然完好无损

当列车缓缓驶经潮阳高铁站时,透过车窗向南望去,是一个楼房密集的繁华之地——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针织内衣名镇”谷饶。在镇区饶中路西侧,车水马龙的喧闹街巷里,有一座藏在现代高楼后面的三层高老洋楼,该楼由柬埔寨侨领张明理所建,在这里已静静矗立了85年。

我们探访发现,就像二层、三层门楹上的分别题字“真真趣味”“无边光景”一样,这座老洋楼不仅有着“真真趣味”的巧妙设计,其背后的故事更可以说是“无边光景”。

侨宅探寻

镂空字母藏谜团

七连券巴洛克廊廓、半圆形拱顶、爱奥尼式矮柱、西洋大时钟、风铃状垂饰、围栏镂空拉丁字母,红黄绿各色水磨石在阳光映照下鲜艳明快、靓丽悦目……如果不是楼身浮塑“小可楼”三个金色汉字,很难不让人产生身在哪座欧美城市的错觉。

小可楼位于潮阳区谷饶镇上堡社区“五常里”屋后,系柬埔寨侨领张明理所建。取名“小可”,据说是主人的自我谦称,另有一说为“小可迷人、自有天地”之意。整栋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左右对称,占地面积160多平方米,三层楼高10余米,坐东北朝西南。

站在楼前仰望,大时钟(原物已拆,现为模型)下面嵌着阿拉伯数字“1937”,标示该楼建成的年份。二、三楼正中的左右两侧弯栏均分别镂空雕刻着大写字母“S”“Z”。从“S”“Z”两个字母再向左右延伸,两边又分别镂刻着“TLVENG”“HIMFXK”等字母,组合奇特,不易拼读,难辨是词是句。在楼的东西两侧二、三楼阳台栏上,也镂刻着不同的拉丁字母。

多年以来,这些谜一般的字母,令参观者无不啧啧称奇,但楼主后人也不知其意。而据常年往来于东南亚和欧洲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吴先生考证,东南亚的华侨群体中曾流传着一种风俗:建筑家园时,将本家的姓氏刻留在宅第的显眼处。他推测,小可楼的“S”“Z”两个字母可以解读为“姓”“张”的法文缩写(柬埔寨曾是法国殖民地),楼主或许是以此表示该宅第为“张府”。

别出心裁巧构设

从小可楼中间主券门前的台阶拾级上廊,在进入楼内的石门框前的地板上,有一幅由彩色水磨石拼绘的雌雄孔雀图,构图精巧、层次丰富。两只孔雀形神俱活、栩栩如生。抬头看石门框的上方,顶楣是一幅用水洗石雕塑的中西合璧图案,门楹镌刻“渐入佳境”四字。

步入楼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齐齐铺贴在地板上的地中海风格的古典小花砖,从门槛一直延伸到后墙。眼前的空间由两道廊券递进分隔为前中后三部分。第一道廊券是一道简单的券顶,为前厅与中厅的分界,前厅左右各一房间。过了第一道廊券是中厅,其右边隔上中式扇门,是一个楼梯间,梯下建有两小间盥洗室;其左边的侧厅是餐厅,同样由中式扇门隔开,里面有一道小门可通往外面的巷道。从中厅穿过一道由两根塔司干式立柱构成的绿色水磨石廊券,就进入到最后部分的主厅,其双侧也各有一房间。主厅右壁悬挂着第一任家主张明理的画像附生平概要。后墙开设两个欧式双层窗户,窗框中间装有铁艺防盗栏;向外窗扇为全杉木,利于防风防雨;向内窗扇镶嵌着花边透光玻璃,朝着室内的一面加另一层杉木遮阳板。整个窗户融隔音、采光、通风、保暖、防盗等功能为一体,既时尚美观又实用。

纵观此层内部,整体平面呈“#”字形布局,颇似传统建筑“四点金”样式,只是中厅被上一层楼板盖住,而不像传统建筑一样设计成“天井”。

登上二楼,整体布局与首层相同,但地板铺设的是水磨石。中厅地板中央是一幅由规则几何体组成的方形图画,周边镶嵌着不同线条的花边,如同一张地毯;两侧为楼梯间与侧厅,都隔着镶嵌五彩玻璃的木门。与中厅相连的主厅中,地板镶嵌着一幅“丹凤朝阳”图。张开双翅的凤凰舞姿婀娜,伴着怒放的粉红色牡丹花,神采奕奕、跃然欲出。

穿过前厅步向走廊,打开二楼的大门,一缕明媚的阳光照射进屋,地板上可见一幅“鹦歌燕舞”图:两只燕子空中飞舞,一只鹦鹉立在枝上歌唱,清新灵动、惟妙惟肖。走出大门来到二楼走廊中,转身望向门楹,此处镌刻四个字——“真真趣味”。这一层的水磨石设计确实十分趣致,百看不厌。

当我们准备从楼梯间登上三楼时,却见其内有一个镶嵌洋瓷的置物架,后面是一个小房间,又贯穿一道小门通向阳台。从外面尚存的供水管和通气道来看,这个小房间应该是当年烹茶煮咖啡和储放糕点的地方。由此不禁再细品“真真趣味”四字,这一层楼果然既有视觉的趣境又有生活的趣味。当年的归乡华侨,不但带来了外洋的建筑风格,还带来其文化元素和生活方式,潮汕先侨融贯中西、兼收并蓄的胸襟从中可见一斑。

巧借山水入景来

来到三楼,迈出楼梯间的刹那,目之所及,堪称惊艳。眼前是一个中式的四方亭台,其由内外两座三门四柱的牌楼相会结顶成亭。亭内四角倚着四根主柱设计出四个直角曲面栏椅,可供坐憩。每个栏椅双侧边缘的竖栏顶上各有一个杯状装饰物,或可作置物、摆放灯烛用。

在亭中环顾周围厅房,每个门窗上都雕塑着不同纹饰、题材的楣框,有西式的罗马柱、双卷花拱托牡丹、田园洋楼,又有中式的小桥流水、郊原牧马、花卉盆景……从本土到海外,包罗万象、荟萃华洋,别有洞天。厅房由主厅连左右两个房间组成,厅门双侧柱联为:“槛外奇观可以领略大世界,亭中幻境何敢漫云小蓬莱。”字里行间,颇有双关意味。而亭内上方有两匾,居里向外为“无边光景”,与之相对为“极目山川”。步出亭外,即是露天平台,回转身又见亭额有一匾为“快然亭”,其左右水磨石柱绘塑对联:“快哉斯亭尽可谈天说地,然而此景亦堪望月踏歌。”

露台向外一侧,正对厅亭中轴线处,在大时钟上方的拱顶背面,凌空架起的方形平台上构筑着一座小型假山园林,犹如空中花园,仰观确有极目天舒、山川秀丽之感。这就是“极目山川”的出处?正思忖间,楼主嫡孙张学文先生一语点破玄机:“以前从这里望出去,可以看到壬屿山,可惜现在被楼房挡住了视线。”

打开卫星地图查看,西南方约3公里,平川之中果然有一凸起小丘正对小可楼,山后约5公里处就是练江。凭栏遥想昔年,近看有假山园林,举目远眺,壬屿山如案列前,练江水曲流环后。“极目”而见“山川”,百里平畴一派“无边光景”尽收眼底,实在蔚为大观;游目骋怀之际,“快哉”之意油然而生,这不正是厅联所写的“槛外奇观可以领略大世界”吗?借假山园林的“小山水”和自然存在的“大山水”入景,以小见大、以大喻小,远近相映、虚实交融,营造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意境。如此筑造布局,大开大合,可谓妙笔神工,浑然天成。此外又有匾联文字贯通呼应,托景言志寓教,富含人生哲理与美学韵味,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楼梯继续向上便到最顶部,可见快然亭顶、主厅连左右两房的屋顶均为五脊庑殿顶,前后相接,典雅轩昂。亭顶全由深青色琉璃瓦铺设;正脊中央安放一樽葫芦,内置避雷针,两端脊吻各是一只石湾狮子;四条垂脊上各有三只瑞兽,脊尾都是翘起的卷草状灰塑,更显俊逸不凡。厅房屋顶则由深青色琉璃筒瓦搭配红瓦,简约而不失端庄。

华侨故事

白手开创新天地

快然亭中,谈及家祖往事,张学文娓娓道来。小可楼主人张明理,号仁初,生于清朝光绪初年。未及弱冠时,家乡闹饥荒,他迫不得已与两个同乡结伴出外谋生,由陆路步行至柬埔寨,随一支修路工程队务工辗转到柬埔寨首都金边,在当地落脚,并由此开启人生的传奇转折。

初抵金边,张明理在码头觅得工作,闲暇之余租赁舢舨从事小批货物运输,并从市场需求中窥得商机,遂果断创立“明合”运输行,联合同乡船工,扩大揽收业务,积累资金后再购置自有车船。数年间,“明合”几乎垄断了金边地区的运输业。

在经营运输业的同时,张明理因缘际会购置了一处海湾小港。他通过筑堤围栅,利用潮水涨退规律启闭栅栏捕捞鱼虾,所获竟大出意料。“听大人说,当时下栅捕捞时,经常是200多名工人进场挑鱼,络绎不绝。我祖父就是那几年发家致富的。”谈起祖辈发迹的故事,张学文言语中略带几分兴奋。

家喻户晓称“翁帮”

随着资产日益丰厚,张明理跃居为柬埔寨的商业巨擘,并在金边的莫尼旺大道建造了一条商业街。据张家一位多年前到过金边的族亲介绍,张明理在生之年,其大名在金边当地鲜为大众所知,但“翁帮”的称号却是家喻户晓。何为“翁帮”?张家后人均说不出具体由来。

笔者向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陈景熙教授请教后得知,“翁帮”这一称谓源自越南,是当地华人自治帮会的“帮长”之意。旧时越地各埠华帮以潮州、广肇、福建、海南、客家等五大方言帮群为主,通常被称为“五帮”。

据史料记载,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政府特准当地华人以语言习惯“划分帮制自行管理”,帮长制因而逐步形成。法国殖民者染指中南半岛后,依照越南的华人分帮管理办法,在柬埔寨各地建立华人帮公所帮长制度。公所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政府办理华侨事务;帮长经选举产生,由政府任命,代其向华侨传达命令、征集税项、调解纠纷等。张明理在金边一带被称为“翁帮”,足见其在当时该地的潮汕华侨中权重望崇,社会影响力非同小可。

家国情深济世长

爱国爱乡是潮汕华侨素有的品质与情怀,身居外邦的张明理也不例外。他坚守传统道德准则,将子女送回国内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并斥巨资于1915年在家乡筑建规模宏大、祠宅一体的“五常里”,取意于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1937年,他再派长子张小鲁回乡督工建起充满摩登气息的小可楼,把中国传统元素与欧美风情融为一体。

张小鲁传承其父的家国情怀,并发扬光大。他担任“潮侨公立端华学校”董事长,致力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教育事业。该校现已发展成为柬埔寨最大的华文学校。二战期间,中南半岛被日寇侵略,部分地区华文学校被迫停办,张小鲁利用家族的运输资源,将一些华文教师接回家族的保护区域中继续办学,保护传承中华文化。

立德树人,枝繁叶茂。张明理家族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其后人涌现的善举义行也不胜枚举。

而今,张明理的嫡系子孙从原乡潮阳谷饶、从侨居地柬埔寨,不断繁衍迁居到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发展。就如小可楼上那对厅联所书写的,张家后代子孙不是固步于 “亭中幻境”,而是勇于放眼“槛外”,去领略更加广阔的“大世界”。这是潮汕华侨家族奋斗崛起的可贵样本,也是潮汕族群勇于开拓进取的缩影。

【研究者说】

探索传承侨乡文化的“潮汕路径”

陈景熙教授认为,潮阳谷饶小可楼是柬埔寨侨领张明理继1915年建筑华侨新村“五常里”之后,于1937年鼎建的融汇中外建筑文化的侨宅。小可楼的建筑格局、装饰风格、功能设计,与张明理、张小鲁父子的人生履历、价值追求相互印证,交相辉映,无不体现了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心系桑梓、心系祖国,自强不息、勇于奋斗、开拓进取的华侨精神。

侨批、侨宅、慈善等潮汕华侨文化,是全球数千万潮汕人共享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是连结潮汕侨乡与海内外潮籍乡亲的重要情感纽带。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因此,汕头市与兄弟地市、海内外潮人社会,汕头各级政府与学术文化界等携手努力,起而行之,切实开展潮汕华侨文化的基础研究与保育活化,是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探索创新侨乡文化传承传播的“潮汕路径”,打造特色侨乡品牌,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加快构建华侨经济产业,带动大潮汕乃至粤闽赣边区域社会共同发展的明智之举。           

作者: 文/杨万洲 吴沛锋 图/邹晓东 发表日期:2022年06月1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中国潮 世界品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