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我们的儿时

  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儿时的生活似乎缺少色彩。丰富多彩是快乐,简简单单未必不含快乐的因子。  

  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常常摇头晃脑地哼着一句粤曲:“一步步走向斜阳……”于是,同学们把“老夫子”的绰号丢给他。

  时光荏苒。当我们这些60后次第进入年龄的六十门槛,除了感慨时间都去哪了,儿时的情景也悄然回到脑海。

  儿时的汕头面积不大,包括郊区线路仅有4路公交车,市区从小公园到市中心医院一带就是终点了。想看海十分容易,到了人民广场小船便能尽收眼底。如果走到现在的市委大院一带,你的脚就可以踩着沙滩蹚到海水了。曾与同伴在那垒沙丘,看潮水冲垮我们的“豆腐渣工程”,一次次地从头再来,别样的开心写满童真的脸。那时人们不大注重什么“海景房”,从我家窗户就能看到礐石海上带有帆的小船在飘荡,也有一排排运货的拖船缓缓驶过,占据着整个窗景。

  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空气也特别清新。夏天的金凤花将小城装扮得红红火火,雨后更是满地红花堆积。人们大都住在低矮的平房,四层楼堪称“高楼”。如果想见识电梯,只有跑到小公园的百货大楼(今为南生公司),那有一部人货梯慢悠悠地运行着。每家每户基本上没有客厅的概念,屋里放着床铺、沙发凳子甚至杂物,空间狭小却是小孩子捉迷藏的好地方。厕所是几家人公有的,在里面呆太久外面或许就有人催促。厨房也在公共大间,每家都安上一个蜂窝炉,要让煤炭燃烧快点,必须在底下的风口使劲扇风。每层楼只有一个水龙头,提桶排队便是日常,而大水缸几乎是每家的必备。洗澡房只有一间,一般不让孩子们“享用”,男孩子只能在各家的“脚桶”里洗刷刷。

  现今的孩子无法想象半个世纪前物资匮乏的日子,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什么东西,粮油、猪肉、水产、白糖、布匹等等都要凭证供应,每家每月能剩余的都不多。潮汕牛肉火锅非常出名,而我的童年时代却从未尝试过,连火锅是什么都一窍不通。能吃饱饭就是硬道理,菜色根本没法讲究,有时酱油或者白糖拌粥将就一餐。偶尔吃上5分钱一碗的牛肉丸粿条汤,便是美美的享受。小孩子几乎没有下过馆子,只有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父母朋友家的孩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时请客,让我沾上一点光。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忙着炸酥饺,好在春节期间慢慢享用,也可做伴手礼。记得大年三十全家总动员,父亲擀面皮、母亲调馅料,兄弟姐妹包饺子,一阵阵油炸的香味就是当年的年味。

  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儿时的生活似乎缺少色彩。丰富多彩是快乐,简简单单未必不含快乐的因子。不用花时间学这学那的,闲暇时光有的是,基本自己掌控。我们家天台连着几栋楼,可越墙连通,上面热闹得很,女孩子跳橡皮绳,男孩子玩“木头人”,还有很多“经济实惠”的玩法,打打闹闹、欢声笑语、无忧无虑。动静结合,彼时电影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极大的,但题材单一、手法单调,大凡每部片都有凶残的敌人或暗藏的阶级敌人,且一出场时不协和和弦音乐就会响起,把小孩子的心提到嗓子眼上。没有更多选择的我还是愿意将时光沉浸在银幕前,一部片看了几次都不厌倦,甚至到了有什么就看什么的地步,也不知道看得懂不懂。

  大人们白天上班,晚上经常开会,没啥时间陪伴孩子。停电说来就来,并不用事先预告,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古册”(小人书)又费眼睛,于是收音机成了好伴侣。那时的台风真多,汕头人民广播电台经常要播台风消息,听久了竟可倒背如流,譬如:“惠来县到南澳县沿海一带所挂强风一号风球不改变。”风雨交加不可怕,最震撼的莫过于1969年的“7·28”台风。躲在楼上看着整个城市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偶尔有一两个大人的头在慢慢移动,小小的我只有恐惧与茫然了。

  时光一去不复返,回忆亦是酸甜苦辣。每个时代都有不可比性,物质短缺的年代日子即便艰难,但比起老一辈“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那就得知足。而羡慕完现今孩子们优越的生活环境后,除了认识到这应该是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努力外,也要清醒看到,过去贫富差距不大、竞争压力不大,人们思想较易统一,也不能忽略疫情、战事等在他们心里投下的阴影。

  人生艳丽也好忧郁也罢都不能躲得过去,而童年的情景却能一生回味。不管你成就多大,曾经多少荣华富贵,当某一天你炫耀般地说“我是过来人”时可得小心,对于大千世界、历史长河来说,你仅仅是一个来过的人。

  每个人都不愿回到过去的生活,但谁也不能忘却过去。

作者:■老 海 发表日期:2022年06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开门办学”琐忆
下一篇:婆媳情缘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