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那一段难忘的奋斗岁月

  高中毕业后,我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参军或就业了。随之不久恢复了高考,一二年间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到外地读书去了。我却因故与高考失之交臂,日子过得寂寞无聊。1978年,我被分配到工厂当了一名生产工人。面对着每天流水线上的单调和繁忙,我没放弃自己的梦想,常用读书来填充生活的空白,可也觉得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具体规划和系统学习。

  1980年前后,汕头职工业余大学和市业余大学先后开始了招生,可那个时候远非现在可比,那时求学的人太多,招生名额却有限,经层层分配到基层工厂名额寥寥无几,一个几百人的单位顶多也就三二个名额,一般工人是无法报考的。

  1981年,偶然阅报看到一则消息,说北京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教授正筹办一所没有围墙的自修大学,这让我在欣喜中感到了希望,即去信咨询。不久我就收到了报名通知,内容是北京有关大专院校等单位热心社会教育的教师与专家学者,为了广大社会青年自学成才和在职职工提高文化水平,共同发起开办以刊授为主要形式的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学制三年,不收学费,只须预付一年半的教材费和邮资费15元。这年12月10日,我从邮局汇出了15元钱。1982年3月,我收到了第1期的《自修讲座》,这一期开设了“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等4门课程,而双期数则为“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8门语言文学课。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任刊授主编和编委,王力、张志公、周振甫为主编,顾问有戈宝、吕叔湘等。

  从收到刊授教材起,我的业余时间变得实在而有目的了,认真学习,细致做笔记,碰上有些不甚明了的问题,就记下来找机会请人指导或与朋友探讨。那时的供电不稳定,不时停电,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情景,在今天已恍如隔世。一年半以后,我又汇出第二阶段的刊授费用16元。每月1期的《讲座》如约而至,共36期,还有3期增刊,内容分别是校讯、测验试卷及答案和学员习作等。在《讲座》陪伴下,我度过了3年充实的时光,学到了较为系统的中文专业基础知识。1985年首届学员结业,《讲座》编委会征集报刊上发表的学员作品以出版作品集,在全国千篇来稿中选出147篇,拙作有幸入选收列《首届学员诗文选》。

  在我结业前夕,这间没有围墙的自修大学刊授学员已遍布全国,逾16万人,而当时全日制高校全国一年的招生数也不过20来万。还记得自修大学的校训是:自强自立,修身报国,倡导的是自强不息的修炼精神,是这所没有围墙大学的校园文化之精神内核,它概括了校风学风,熏陶着我们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得益于刊授自修,1985年我参加中文高教自学考试,在时间紧、缺乏教材和面授辅导的状态下,仅用2年时间就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

  《讲座》我如今仍一本不少地完好保存、收藏着,因为这见证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奋斗岁月。       


作者:苏音 发表日期:2022年06月0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少年郎 当自强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