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康熙年间已有人出国谋生,真正出现“过番热”则是从清中叶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侨乡外砂的五波“过番潮”
  王兴顺领导乌衣军攻打澄城  姚建平  画
  蔡大孙像
  寄自麻坡的大衙侨批

  外砂地区(包括今龙华、新溪、新海、坝头)康熙年间已有人出国谋生,迄今三百余年。但真正出现“过番热”应该从清中叶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少出现过5次高潮,把外砂打造成一个著名侨乡。

  第一波  嘉庆道光年间

  代表性人物:王邦英等

  清朝嘉庆、道光以后,国力衰落,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生活艰辛,穷则思变,“出洋谋生者至众”(《潮州志》)。

  在这个背景下,东溪村王邦英(字广云)组建起“和顺”洋船队(也叫世德堂船队),从事海上运输,加速“过番热”的升温。王邦英是太学生,曾三上省城乡试不第,但结识了市舶司官员,获得不少商务信息,遂弃取功名,用心经营船队,往返暹罗、安南等番国,东溪及周边的乡邻纷纷通过这支船队出国,到南洋务工或经商,掀起外砂的出国浪潮。

  第二波  咸丰同治年间

  代表性人物:王兴顺等

  咸丰至同治年间,潮州府属各县大办“清乡”,不少人出逃到东南亚,外砂最为典型就是王兴顺及其部属。

  咸丰四年(1854)六月,王兴顺与海阳吴忠恕拜盟后,回外砂组建“乌衣军”,自封元帅,举旗起义,围攻澄海县城、攻打程洋岗、龙眼城、鸥汀寨等处。后被官兵围剿,寡不敌众,王兴顺见势不妙,带上亲信50人从海路突围,逃往香港群带路躲避,再不敢回乡。到了同治九年(1870),潮州总兵方耀奉命到外砂“清乡”办积案,一些参与起义的当事人或亲属怕吃官司或受株连,纷纷出走他乡,不少人甚至远走东南亚安家落户。

  第三波  同治光绪年间

  代表性人物:王万顺、蔡大孙等

  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急需开发东南亚盛产的橡胶和锡以事近代化建设,大量的劳动岗位吸引了更多华人劳工前往东南亚。1860年汕头开埠,也加速了潮人“过番”高潮的出现。东溪王万顺、大衙蔡大孙等一大批外砂人,就是在此背景下离开乡邦到了东南亚,开启人生新征程,成为外砂早期的闻侨。

  王万顺,名初胜,号捷生,族名天千,东溪人。年轻时乘坐红头船到新加坡,先当苦力,后创办万丰号船务公司、万世顺信托公司等。发迹后不忘根本,在东溪村先后兴建中议第、中宪第等11座豪宅,以赡家口。光绪十七年(1891),还新建王氏先祖祠(衍德堂),报本返始,慎终追远。

  蔡大孙,大衙乡人。汕头开埠后不久,年方弱冠的大孙便随着出国潮下南洋。先侨居新加坡开一间栳枳店,40岁时独自到巴冬埠,与马来人为伍,备受众人钦仰,名闻于柔佛苏丹。1887年,42岁的蔡大孙被苏丹册封为麻坡华人呷必丹,负起开发麻坡的重任。他先带领众多潮籍乡亲开发荒地种植胡椒、甘密等农作物,且在麻河两岸开发了20个港,促进麻坡早期的经济发展。后又致力麻坡的公共事业建设,创设了巴刹、码头,推动麻坡的城市化进程,成为麻坡开埠头号功臣。由于蔡大孙之故,大衙人成为麻坡重要的族群,涌现了蔡敬三、蔡奇正、蔡松林、蔡学佑等一批潮商闻人。

  第四波  “八二风灾”后

  代表性人物:谢易初等

  1922年罕见的“八二风灾”中,外砂成为重灾区。灾后,滨海田园因浸过海水无法种作。“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袱过暹罗……”不少外砂人就在这民谣声中坐船出洋谋生,当中最为著名者当推谢易初。

  面对破碎的家园,27岁的谢易初告别家乡,用8块银元做盘缠赴泰谋生,后创办正大庄菜籽行,到了他儿子手里又升级为正大集团。

  由于濒江临海,外砂人多从事渔业,会行船,灾后出国更多选择岛国谋生,寻求发展。于是乎,马来西亚吉胆岛便迎来成群结队的外砂人,外砂话居然成了这里的主导语言,吉胆岛也多了一个名字——“外砂岛”。

  第五波  潮汕沦陷后

  代表性人物:凤美人等

  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外砂也是沦陷区。1940年,日军派一小队驻扎凤美村烟墩楼,强拆民房修建岗楼,还经常抓凤美民工到小莱芜山修炮楼,稍有怠慢,日军监工就“老虎背猪”摔民工,或用皮鞭抽打。凤美人不堪凌辱,只得过番重找生路。

  1932年澄海县人口统计时,凤美村183户986人,1939年汕头沦陷日军登上外砂后,凤美村还有700多人,但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村仅剩下300余人。一半以上的村民迁往外地避祸,更多的是出国,凤美从此成为侨乡。

作者:金利明 编辑:李泽华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27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