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林伟洲十几年来以匠心守初心,博采众长传承创新玉雕工艺——

一把刻刀雕出玉石灿烂之美

  林伟洲玉雕作品《深山访友》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不琢,不成器”,琢磨璞玉是让玉石温润之美展现世人眼前的重要手法。一代代制玉人用刻刀精雕细琢,刻画出玉石文化的独特魅力。谈起玉雕,青年玉雕工艺师林伟洲满怀深情:“‘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历代玉雕师共同传承与遵守的道理,也是我十几年来从事玉雕设计和雕刻秉持的初心,每一件作品里都有着吉祥寓意。”传承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是林伟洲执着追求的梦,在学艺传艺的过程中,他对中国玉雕文化的精髓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更希望先辈们“雕琢复雕琢”的玉雕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1984年出生于汕头市潮南区的林伟洲,自幼喜欢绘画,对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1岁那年,他在培训班学习画画,一年后跟随知名画家黄怀彦学习国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林伟洲接触到了玉雕。当他了解到一块造型普通,不甚出彩的玉石原石竟能被雕琢成种种美好的事物,不禁被这门精巧的技艺深深吸引,年少的他下定决心要学习玉雕的设计和制作。小学毕业后他跟随玉雕大师林秋平学习玉雕设计及制作,玉雕之路扬帆起航。

  一路勤勤恳恳,他跟随着老师一点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磨专业设计、雕刻技术。为了提高水平,他曾先后问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玉雕大师洪荣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张炳光。后来,他来到了中国玉都揭阳,进入揭阳玉都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玉雕专业。林伟洲表示,一路上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教会他许多玉雕技艺,让他以一颗匠心在极致追求中学到玉雕的精髓。如今,他也广收学徒,因为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传承的责任。

  天道酬勤,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雕刻技艺,林伟洲的玉雕之路不断向前。他的一系列玉雕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展览中获奖:《深山访友》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乡村童年》获香港工艺美术展金奖,《迎客松》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喜上眉梢》获得揭阳市工艺美术莲花奖金奖……他本人也荣获“珠宝玉石鉴定师”“最美手工艺人”“珠宝玉器十年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其作品多次被香港宝石首饰同业协会珍品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揭阳市博物馆等收藏。2000年他创办玉雕工作室,开始从事玉雕设计和制作,主要以山水、花鸟题材等创作为主,成立以来培养了学徒50余人,其中大多已能独当一面地进行艺术创作或开办玉雕工作室。

  “如今的玉雕创作中,成品玉雕多用机雕,机雕速度快,失误少,可是这样的成品失去了玉雕艺术的灵气。”林伟洲说。一刀一刻中,他始终坚持传承传统的玉雕文化,创新题材,认真学习其它艺术门类的优点,将创作思路和吉祥寓意融于玉石之中。他的第一个获奖作品《迎客松》,灵感源自生长于黄山石缝中的迎客松,作品寓意坚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力;多次获得金奖的作品《深山访友》则以山水画为基础,借玉石之走势,创作孤松、山石、访友人等意象,寓意宁静、超逸、洒脱,他希望欣赏者能随着作品去寻找心中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归属感。玉雕不仅是一项技能,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玉雕设计、制作过程中,林伟洲还融入传统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山水画文化、厨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文化,赋予每一块玉石独特的灵魂和美,力求将玉石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创新玉雕题材,承继玉雕精髓,培养玉雕艺徒,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分享、喜爱玉雕作品和玉文化,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为弘扬中国玉文化做出微薄贡献。”林伟洲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作者:魏朝霞 编辑:张梅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2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