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华侨与乡贤:汕头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捐资办学田野调查(4)

潮南成田篇

潮南区成田镇是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超过20万人,是汕头市的重点侨乡。改革开放以来,除成田高级中学、家美学校、马介璋中学外,成田的华侨及乡贤还捐建了西岐学校、深沟小学、宁湖小学、蓝丰村泰华学校、简朴小学、简朴金光华中学、大寮学校、中民女校、蓝丰村东寮学校、蓝丰村中流学校、上盐学校、启元小学、华西嘉乐斯学校、大埔龙江学校等,华侨和乡贤的捐资达到2.24亿元。

从1919年的中民学校到2009年的成田高级中学

重教兴文,从华侨到乡贤一脉相承

乡贤马泽琪、陈钢民伉俪捐资1.5亿元兴建成田高级中学

  成田高级中学主教学楼
  成田高级中学中民教学楼

  座落于成田镇田中央社区的潮南区成田高级中学,是一所办学条件十分优越的现代化学校。颇具规模的簇新校园,见证了田中央村从华侨到乡贤,重教兴文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慷慨捐资促成百年“乡校”巨变

  田中央社区原有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民学校”。这所学校于1919年由村里的旅泰华侨集资兴建而成,村里的孩子过去都在这里就学。但是,由于历史久远,这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不仅规模狭小跟不上时代要求,而且早已成为破旧不堪的危房。有鉴于此,1994年学校因区域高中布局调整不再设立高中部,到了2003年又因属危房被全面停用。面对这一情况,田中央的村民都亟盼村里能够早日建成一座新的学校。

  2005年,在村书记马楚贤的陪同下,出生于田中央社区的深圳市罗建(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和深圳冠懋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泽琪,来到她早年曾在此担任了10年民办教师的“中民学校”旧址。她一边看着破旧的校舍,一边听着马楚贤的介绍,心里感到十分痛惜,对马楚贤希望她回乡建学校的要求作出了回应,说“给我点时间,让我回去跟家人好好商量”。后来,村里的十几位长者又到深圳找马泽琪商议重建学校之事,终于促使她下定决心传承过去村里的旅外华侨捐资兴学的美德,出资为家乡重建一所现代化的“乡校”。

  2009年4月,由马泽琪、陈钢民伉俪出资7000万元兴建的成田高级中学开始动工建设,至2010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从此,田中央社区的孩子再也不用为到哪里上高中犯愁,村里的父老乡亲为此都感到十分高兴。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的规模再次无法满足需求。得知这一情况以后,情系故里的马泽琪伉俪又于2018年再次捐款8000万元,扩建成田高级中学和重建中民学校,至2020年8月全面竣工完成,并将两所学校整合成一所十二年制的学校。现在,这所耗资1.5亿元,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的学校,已成为成田镇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出资出力打造一流育人环境

  马泽琪、陈钢民伉俪不仅出资建设学校,而且与建校相关的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从工程进度到工程质量,每个环节都审核把关,力求精益求精,做到格局典雅秀丽,功能配套齐全,时代气息浓郁。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马泽琪伉俪不辞劳苦多次往返于深圳、成田两地,参与建筑项目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和督导工程建设,运用他们在建筑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甚至挑选建筑材料也亲力亲为。

  对于学校建筑风格的设计,马泽琪伉俪坚持不能忘记创建学校的老一辈人,要求借鉴当年建校采用的泰国建筑风格,仿照原来外部的拱形标志性设计进行建造,留住百年“乡校”的历史和灵魂。为了保留老学校校门象征两根“笔杆子”的柱子设计,马泽琪又带领设计团队走访各地的建筑,最终参照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将原来的两根柱子变成四根柱子,祝愿学校今后人才辈出。对学校大礼堂的设计方案,她也作了多次调整,努力实现实用与美观兼具、特色与创新并存的理念,使之成为学校甚至当地使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场所。

  “辉煌,从追求细节的完美中产生”

  马泽琪常说:“辉煌是从追求细节的完美中产生出来的。”正是她对细节完美的一次次追求,使成田高级中学的建筑既保留了历史传统,又实现了理念风格的创新。现在漫步于成田高级中学的校园,到处可感受到鸟语花香,感受到青少年学子朝气蓬勃、勤奋好学的氛围。校史室陈列着的从“中民学校”旧建筑截留下来的两根混凝土楼柱和屋顶瓦片,像在诉说着一代代从田中央走出去的华侨和乡贤的家国情怀。对这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瓦砾”,马泽琪不仅异常珍惜,而且将这些老建筑遗存的瓦片和瓦筒打造成“博士帽”等纪念品,用来激励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勇于承担历史的使命,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马泽琪虽然很忙,但在成田高级中学建成后仍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为了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马泽琪牵线帮助学校与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结成帮扶对子,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2021年,马泽琪还捐出500万元人民币,作为成田高级中学的教育基金。她表示,作为一名在成田长大的潮南人,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是她此生的最大心愿,她衷心地祝愿家乡的教育事业能够进一步蓬勃发展。


马伟强:“我把家美学校当作自己的孩子”

成田家美学校是由乡贤马伟强带头捐资,并组织设计、施工的一所现代化小学。

马伟强祖籍成田镇家三村,现为广东骋望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市荣誉市民和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永远荣誉会长。他事业成功不忘回馈社会,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十多年来,他每年都向家乡捐资用于奖教奖学以及维护校舍和更新设备,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家美学校的建设,但他为人做事一贯低调,从不进行宣传和追求回报。

把办好“家美”当作自己的事

2004年,家美第二小学(即现在的家美学校)的校舍处于危房状态,甚至出现学生被屋顶掉落的瓦片砸伤的情况。村里的两名老干部马俊贤和马永宝,专程前往香港和泰国动员香港同胞及旅外侨胞捐资修缮学校。得知此事的马伟强,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主动回到村里承担起学校的工程设计任务。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马伟强不仅全程跟踪,紧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且一旦发现建设资金紧缺就想办法进行筹措。2006年,学校终于建成交付使用,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400万元,其中马伟强捐出的资金就达500万元。

学校建成以后,马伟强依然时不时就回到学校察看。而且,他每次回校都不事先通知任何人,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到处走走看看,发现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什么欠缺,他会马上提出改善的建议;发现学校的建筑有哪里不够完善,他会马上叫来工程队进行修葺,费用则由他自己承担;他还坚持每一学年出资30万元人民币,捐给学校作为奖教奖学金。这样十几年下来,他前后又为家美学校累计捐款800万元人民币。他自己对村里的干部说:“我有两个儿子,后来我把由我主持设计建设的汕头星河大厦当成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现在我又把家美学校当作自己的第四个孩子。因此,我时刻都在关注着家美学校的成长,把办好家美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一个让“家美”校长感动的人

谈起马伟强,家美学校校长王宜育的第一印象是“低调”。王宜育说,初次见到马伟强,是2004年学校开建的时候。当时马伟强到学校工地来巡视,只有一人一车,没带任何下属,也没通知村里任何人。他把车停在工地附近的柑园旁,自己就跑到工地中去。有人看到后马上告知了王宜育,而接到通知的王宜育赶到学校工地时,因为一不认识人,二没有电话号码,所以无从寻找。最后,王宜育只好凭着猜测,在一个楼梯的转角处碰上后经过询问才予以确认。王宜育说,马伟强就是这样一个低调和不事张扬的人。他虽然为家乡的学校做了很多公益事业,却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不让学校进行宣传报道。

2006年,在学校建成准备验收交付使用之前,马伟强到学校各处巡看,发现几条楼梯的墙面只是涂了白色的涂料,很容易弄脏。于是,他马上提出将墙体全部铺贴上瓷砖,所需费用共约30万元全数由他负责。他说:“学生上下楼梯都会用手去扶墙,墙面换成瓷砖才不容易弄脏。我们要让校长容易做一点!”马伟强这一细心体贴的举动,让校长王宜育十分感动,使他暗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

2009年,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家美第二小学更名为家美学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


马介璋情系家乡教育的发展

提到马介璋,首先让人想起的是“牛仔裤大王”,其后才是香港达成集团和香港佳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以及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等头衔。作为一位久居香港的商人,马介璋始终心系故土,情系教育,为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一片赤诚的爱心。

马介璋出生于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1949年,年仅7岁的他随父母赴香港定居,1960年初中毕业后当了三年裁缝学徒,1963年自立门户经营成衣加工业,成为香港的“牛仔裤大王”。后来,他的事业逐步转向多元化,包括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和全球,继而又涉足房地产、珠宝行业和织布染布,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马介璋不管在哪个行业打拼,他都不忘家乡,知恩图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介璋回乡捐建了家二小学。2000年,马介璋再次捐资10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了马介璋中学(即图南学校),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大礼堂、教师宿舍以及操场等配套设施。从2002年起,他又在1984年出资为家乡设立奖教奖学金的基础上,每年增加到30万元为马介璋中学、家美学校设立奖教奖学金。


成田镇华侨、乡贤捐资建校蔚然成风

潮南区成田镇的华侨和乡贤向来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田镇的华侨和乡贤捐资建校的义举更是层出不穷、蔚成风气。在这里,我们仅举其要者而述之。

★西岐学校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西岐村委会汇聚华侨乡贤之力,集资人民币500万元,建设西岐学校的教学综合楼,设置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其中,旅泰华侨陈庆波、陈庆标、陈运忠、陈锦盛、陈锦源、陈麟炎、陈登辉等共捐资近2500万泰铢。

★深沟小学 深沟小学是1992年由旅泰侨胞捐资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深沟村旅泰华侨历来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共为建校解囊捐资606.5万泰铢。学校占地3253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礼堂1座。

★宁湖小学 宁湖小学于1997年1月动工建设,该村乡贤黄海清、黄俊兴、黄子明、黄子炎、黄二九、黄永烈等六人共捐资9.7万多元参与建校,黄立雄捐资13万元配置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中民学校 中民学校新校于1987年改建,建筑面积11525平方米。由旅外乡亲马镇武、马灿铮、马哲轩、马振武、马熙仁等捐资而成,其中马熙仁单独捐资107万港元建设了礼堂一座。

★蓝丰村泰华学校 1989年,蓝丰村泰华学校将建新校舍,村里的旅泰乡亲会理事姚木海、姚振乾、姚锦兴、姚忠英、姚壮廷、姚楚杰等贤达得知消息后,马上作出热烈响应,捐出泰币190多万铢予以襄助。

★简朴小学 1981年,李光隆捐资100万元兴建了简朴小学的秀川礼堂。及后,李乃林等八位先生又合资兴建了教学楼一幢。

★简朴金光华中学 2007年,祖籍成田简朴村的香港同胞李亚鹤,独资捐赠1200万元兴建简朴初级中学,命名为金光华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7500平方米,建成教学楼3幢,办公楼1幢,科技楼1幢,教室宿舍楼1幢,同时配备教学设施。

★大寮学校 大寮小学是一所公办完全小学。该校于2005年7月由华侨、乡贤许钟民等共23人捐资181万元合力重建,至2006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933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明净,绿树成萌,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记录历史  致敬前辈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向来有乐善好施、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乡村一级学校的建设归乡村负责,而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乡村尚无足够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很多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创业且有所成就的民间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回报乡梓,或捐资捐物兴建学校,或设立基金奖教奖学,使城乡每处学校都发生了喜人的巨大变化,以致民间流传有“汕头乡间最美的建筑就是学校”之说。华侨与乡贤这种致富不忘回馈桑梓的家国情怀,是潮汕历史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延续。记录这些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研究和探讨其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对于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情况的田野调查,发掘和整理各地华侨与乡贤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事迹,以记录历史、致敬前辈、启迪后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汕头故事。

目前,在相关区县人大、政协的鼎力支持下,这项田野调查工作已顺利展开。我们所到之处,听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各地华侨与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一直被人们铭记。我们将陆续把各地华侨与乡贤捐资办学的故事予以刊出,最终还将连同采集到的建校碑文和捐资芳名录等资料一起结集出版。我们相信,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片断历史,必将告诉未来和启迪后人,让更多的后来者加入到重教兴文的行列中来。欢迎广大的读者朋友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调查采访线索,来函请发电子邮箱:cslswhyjh@163.com。

  郑鸿奇  陈文兰  陈珊娜   文/摄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