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倾心守护,找回两块“遗失”珍贵石雕……潮阳民国侨宅有故事

百年梅康里 民间艺术宫

  现藏于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石雕花篮
  门楼双面镂空石雕装饰
  凹斗门楼石柱与石雕装饰
  大厅内景
  拜亭屐头髹红漆木雕装饰
  大厅明间梁架上髹红漆木瓜装饰
  髹红漆木雕狮座装饰
  梅祖家祠外观

梅康里,位于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由民国年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结义兄弟陈梅生所建。陈梅生早年汕头经商,创办“柿饼行”,生意做大后,北上上海,南下南洋,走南闯北。1924年,陈梅生回到故土,规划用地5000平方米,建成一座五壁联大厝——梅康里。梅康里布局严谨、恢宏大气,集石雕、木雕、嵌瓷等潮汕民间艺术精华于一体,尤其是正中的祠堂“梅祖家祠”,被誉为“民间艺术宫”,堪称民国年间潮汕传统建筑的代表作。

近日,记者采访了与梅康里有着26年深厚情感的摄影家蔡海松,听他讲述这座“民间艺术宫”背后精彩的故事。


侨宅探寻

“四厅汇”布局彰显祠堂文化凝聚力

据了解,“梅康里”兴建时,规划用地5000平方米,以“前埕后厝”型式,计划建造一座五壁联大厝,前面为大灰埕、照壁、花园,后面正中为祠堂“梅祖家祠”,左右对称共有四座“四点金”,四座“下山虎”,以及其它配套。

“梅祖家祠”祠堂面阔21.94米,进深28.8米,建筑面积632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进五开间,前、后进中间为大天井。大天井两侧为南北厅,南北厅左右各有两个房间,后进大厅前有一拜亭,后进也采用五开间,中间大厅三开间,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房间,房间前各辟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有门与大厅和南北厅相通。在这里,祠堂安排配置了四个厅堂、八个房间、一座拜亭、三个天井。它的平面布局,采用相似“四点金”的方型为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天井庭院,四正为厅堂、四维为正房,形成“回”形中心对称格局,在此基础上,再沿纵、横两个方向扩展,沿纵向增加南北厅四间房,沿横向前、后大厅加宽用三开间。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天井(庭院)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朝向大天井,形成一个纵横相交的十字轴空间结构,俗称四厅相向格局,也称“四厅汇”。这种格局,布局严谨、规矩方正,中央与中轴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安排井然有序,上下左右呈合力之势,具有内聚性,体现了祠堂藏风聚气的凝聚力。

6个倒挂花篮由青石雕成

梅祖家祠整个前进建筑除两面山墙外,全部为花岗岩石结构件砌筑安装而成,所有花岗岩石构件均模仿木构件形式,仿木构造用榫卯联接和紧固,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石结构。

说起梅祖家祠的精美石雕,蔡海松如数家珍,这些年来,他已经用镜头细细“描摹”过每一块石雕。他告诉记者,祠堂凹斗门楼三开间、三门式,石壁肚起线、开光,门框也起有圆弧线,磨工精细,光洁照人,马面梁架有人物故事、宝瓶石雕装饰,梁下原有一对双面镂空石雕饰品,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青石上雕出,一个葡萄藤蔓缠绕的回字纹骨架上,一群老鼠在结满荔枝、葡萄丛中偷吃果实,每只老鼠动态各异、生动有趣,这件石雕构图匠心独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玲珑剔透、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潮汕石雕通透、精致的工艺特色。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祠堂原有的六个倒挂石雕花篮。每个花篮高约30厘米、直径20厘米,是用一块青石雕成的。其精美程度,从周边乡里,包括闻声而来的参观者,提起梅祖家祠时,都以“花篮祠”来指代,就可见一斑了。遗憾的是,目前祠堂剩下的5个花篮全部残缺不全。唯一一个完整无缺的花篮,在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展出。从蔡海松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花篮的篾条清晰可见,花卉形态多姿,人物神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蔡海松介绍,据说当时主人陈梅生为了展现潮汕石雕技艺,专门请被誉为石雕之乡的潮阳泗美村石雕名匠庄来成等6人雕刻,每人工钱2000银元,雕刻最好者还有标尾额外奖励,奖金还不止2000银元,可见当年主人不惜耗资以达尽善尽美。名匠们雕刻一个花篮,费时一年多,大小铁椎用了30多支,最小只有铅笔芯大,才能伸进“篾缝”雕刻,难度之大,令人咂舌。

如果说倒挂石雕花篮这一类艺术石雕,民间行话称为“打巧”,而将建筑构件的石刻,如门框、柱、柱础、台基栏板等称为“打平直”。在梅祖家祠,艺人 “打平直”技艺也一样精彩。整座祠堂共有四十六根石柱,有圆、四方、花瓣、梭型等各式形状,搭配线条流畅、造型精美的花篮础和柱头刻有的纹饰,全部用手工打凿,做工精细、磨得光滑如镜,展示了艺人们的精湛工艺,顽钝坚硬的石头在刀凿之下,变得柔顺又有灵气,不由让观者大为叹服!

独特梁架上集合300件木雕

梅祖家祠的木雕同样精彩。据蔡海松介绍,祠堂前进采用檐柱,门槛墙、金柱和后檐柱“四柱”十一桁柱列式梁架,中槽用三(木载)抬梁式梁架。拜亭采用内方外圆内外各四柱、八柱落地、七桁式。大厅明间、次间均采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明次间中槽均采用“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二块花坯”抬梁式梁架,祠堂大厅明、次间用四榀抬梁式梁架,在潮汕各地祠堂是非常少见的。加上当时梁架上木雕尚未完工,只施髹红漆未贴金,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梁架。这些梁架上一共有300多块木雕饰品。

拜亭主要采用祥禽瑞兽,有双狮驮斗、狮子戏球,蟹篓和倒挂木雕花篮,下有五龙教子。整块木雕画面生机勃勃,也象征有子传承希望无穷,另有神仙人物配衬,人物举手投足惟妙惟肖,可见当时工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拜亭梁架狮子数量最多,形象最为生动。狮为万兽之王,而“狮”与“师”同音,古时太师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少师是“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之首,故取大狮、小狮的形象来做象征,以此祝人官居高位、飞黄腾达。

大厅明间的梁架原来常用的木瓜已被细腻繁复圆形的木雕饰品所代替,瓜柱也做成宝瓶的形状,这些取材于历史传说、戏文故事的人物木雕,每幅画面中表现出的人物数量、体态及其置身环境的景物严密而规整,既体现潮州木雕极尽精致的工艺特色、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巧妙运用,也生动地反映了主人诗书传家的期盼。

另外,梅祖家祠屋面嵌瓷,是富有潮汕特色的花鸟鱼虫、龙虎狮象,栩栩如生。它们与祠堂里面的300多幅木雕和100多件石雕构成一个非常精致的装饰空间,构思巧妙,雕镂精细,都是很难得的潮汕民间艺术品。梅康里布局严谨、恢宏大气,集石雕、木雕、嵌瓷等潮汕民间艺术精华于一体,堪称民国年间潮汕传统建筑的代表作。


守护侨宅

摄影家情牵梅康里 两块石雕“失而复得”

蔡海松对梅康里有着非常深的情感,背后有很感人的故事。要从他和陈梅生的长房长孙陈正老人的认识说起。1996年的一天,热爱摄影的蔡海松骑着摩托车,从汕头往潮阳谷饶一路找去,想找名声在外的“花篮祠”(梅祖家祠)拍摄,几番周折找到深洋村一座大气恢弘的潮式建筑前。他向迎面走来一位满头银发的阿伯询问。这么巧,老人就是“梅祖家祠”的主人,也即陈梅生的长房长孙陈正。他刚与老伴从潮阳棉城过来。两人连说有缘,也开始了他们之间十多年的“忘年之交”。陈正热情地带着蔡海松从头到尾参观了一遍,蔡海松被梅康里的工艺震撼了。遗憾的是梁架上长年累月积满了厚厚一层灰,拍摄不到细部。陈正老人询问了清洗方法后,请蔡海松在洗好后再去拍摄。于是蔡海松拍摄、制作相集,相送老人。老人寄相册给香港、法国、加拿大等各房家人……一来二往,蔡海松每年不知道要去梅康里几趟,和陈正老人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蔡海松告诉记者,老人家为保护梅祖家祠,耗尽一生心血。老人家过世后,蔡海松除了思念老人,也牵挂着梅康里,一直没有忘记要找回梅祖家祠里面两块“遗失”的石雕。  这两块石雕,是家祠门楼的一块双面镂空石雕和拜亭梁架上的一个倒挂木雕花篮。它们在1954年送往武汉“中南博览会”展览后,一直不知去向。蔡海松的心愿是找到它们、拍摄它们。特别是陈正老先生去世以后,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2013年我前往广州,在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陈家祠’办展览,发现该馆展陈有一个倒挂石雕花篮,非常熟悉。回来后对照之前拍摄梅祖家祠的照片,确认无误!更为庆幸的是后来博物馆馆长换届,移交清理库房,发现另一块双面镂空石雕,新任的黄馆长请我找出处,我一看就确认是梅祖家祠的,并寄上相片进行比照,现石雕与我拍摄的照片都在展厅展览。”蔡海松感慨道,2017年11月,他还专程陪同陈正的夫人吴静卿前往“陈家祠”参观,他们激动地在“失而复得”的两件石雕件前合了照。  有着如此精美石雕等各种艺术品的梅康里,被誉为“民间艺术宫”,它曾被评为潮阳市文保单位,然而它现在庭院深锁,在尘封中逐渐被人们淡忘。蔡海松告诉记者,深锁的梅康里,由于年久失修,下雨时,部分屋顶漏水,一些木雕件也出现老化和破损,他希望有关部门和更多的人来关注这座曾经辉煌的侨宅,让它重焕往日华彩。


华侨故事

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建侨宅心愿未了身先死

据蔡海松介绍,他从陈正老人口中了解到,陈梅生早年在汕头经商,创办“柿饼行”,生意做大后,走南闯北,经常在上海和南洋走动。陈梅生后来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并与陈炯明、马育航(音乐家马思聪的父亲)三人结为拜把兄弟。陈梅生于1921年回乡,并于1924年动工兴建梅康里。然而,1929年陈梅生去世时,梅康里尚未建成。陈梅生长子陈祖武(民国时期他曾任普宁县长)续建,历时10年,耗资10多万银元,至1934年仍未完工。此时梅康里已建好的部分有中间的祠堂,左侧的两座“四点金”、两座“下山虎”,以及厝前大灰埕、照壁、花园等附属建筑。1948年,陈梅生“过番”到柬埔寨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准备回乡续建梅康里,完成先父的夙愿。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人心浮动,续建一直迟迟未能动工,梅康里成为未能完工的“民间艺术宫”。在华侨政策落实后,梅康里回到陈氏家族后代手中,由在香港的陈梅生小女儿出资进行简单清理修缮,随后一直由陈正进行看管维修。现在陈正老人过世了,梅康里由他的儿子请乡人看管。

不惜代价缜密运石材 胸怀宽阔解乡里纷争

在当年建造梅康里这样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单从祠堂所用的石材来说,全部从外地采购,经水路运至榕江边。当时深洋村对外联系只有很小的乡间小道,要搬运这些巨大的石材,谈何容易。然而陈梅生不惜代价,用最高的工价,选用最好的搬运工,无路开路,遇水架桥,将这批石材从几十里外的榕江边以人力运至深洋村,村里老人们谈起这些当年往事仍津津乐道。

梅康里的恢宏大气,似乎可见主人早年走南闯北、为人坦荡、胸怀宽阔的气度,从建筑细部的精致、细腻、缜密,又能发现主人凡事滴水不漏、极为认真的性格。陈梅生的确也是这样一个人。蔡海松讲述了陈梅生在乡间广为流传的日常琐事,生动地再现了一方乡绅的丰满形象。

当年深洋村周边两个乡村发生纠纷,发展到械斗,均打死对方村民,双方互不服气,正酝酿更大规模的械斗。有人跑来告知陈梅生,希望他做和事佬,出面调停,平息事端。陈梅生认为义不容辞,立即行动。他找到其中一村主事,好言相劝,并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梅生说:“你们也打死对方乡人,如若对方同样提出偿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让对方做些赔偿,既得到赔偿又有了面子。”协商后,主事同意了这个办法。陈梅生又到另一方乡里,按同样方法说服大家。双方有了面子,也因此息事宁人。当然,巨额赔偿金都出自陈梅生口袋。事后,大家得知真相,非常感动。陈梅生却说,大家乡里乡亲,这是缘分,理应和睦相处,大家能消除积怨,和谐共处,我也高兴。钱是身外之物,无所谓。此事也成为美谈。

作者:陈珊娜 蔡海松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1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