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年寓居揭阳榕城

整饬吏治关心黎庶孚民望

  位于揭阳榕城的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旧居)
  丁日昌塑像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号雨生、禹生,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汤坑坪金屋围(原属揭阳蓝田都十图),晚年寓居揭阳榕城。系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晚清政治家和军事家,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从清咸丰七年(1857)至光绪七年(1881),丁日昌为官从政25年。作为一代名宦,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励精图治,关心黎庶,政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他为官从政始终遵循勤政爱民的原则。眼见当时吏治腐败,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整饬吏治入手。他结合当时的形势,向朝廷提出治外与治内相结合,富国强兵与整治吏治相结合的政治主张。他坚决主张“肃吏治以靖其内,修武备以靖其外”“整顿吏治是自强之本,富国强兵是自强之用”。他积极的政治主张得到了清王朝和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许与支持。

惩治江苏、福建的贪官污吏

  丁日昌任江苏巡抚时,经过微服暗访,发现许多州县奢靡之风盛行,许多土豪侵害百姓。为了告诫部属,他亲自撰联张贴在抚衙朱红大柱上:

  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

  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

  在江苏、福建任职期间,他处处以身作则,不辞劳苦为民请命,仅用两年时间,处理积案27万多起。据《丰顺县志》载:“每当夜阑秉烛,案牍高可隐人,靡不亲自稽核。每阅到百姓枉屈不伸,或受差凌虐,唏嘘太息,凄然泪下。或见勤政爱民之事,则呼群僚共赏。”面对官场积弊,丁日昌深恶痛绝,曾在给朝廷的奏疏中说:“闽省吏治日下,官吏以百姓为鱼肉,百姓以官吏为寇仇。”他对贪官污吏非常痛恨,一经发现立即严办,决不姑息。在查处福州船政局贪污渎职案时,他依法斩决案犯文绍荣、沈纯等3人,还向朝廷参奏福州将军兼闽浙总督文煜等一批权贵。此事轰动一时,当时上海《字林西报》做了专题报道:“(丁日昌)常以严彰僚属,去贿弊而饬官风,事无巨细皆亲自度裁,绝不假手于人。”

惩治台湾的贪官污吏

  1875年和1876年,丁日昌先后二次到台湾巡视(当时台湾属福建省管辖),丁赴台后,眼见贪官横行,民生凋蔽,下决心整饬台湾吏治,经过调查取证之后,仅用二年时间,惩办了知府凌定国、副将周振邦、彰化知县朱干隆等一批贪官污吏。由于丁办事公正严明,铁面无私,深得百姓的爱戴,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小人。光绪元年,慈禧在北京接见他时说:“你在江苏,官场恨你,然百姓都感激你,我也知道。”

关心黎庶疾苦,带头抢险救灾

  丁日昌十分关心黎庶的疾苦。他认识到,民心为海防根本,而吏治又为民心之根本……若不整顿吏治,凝聚民心,仍未免有名无实。为了凝聚民心,既要整顿吏治,又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他出身寒门,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他在福州巡抚任内,先后发生两次水灾,他都亲临灾区指挥抗洪抢险。1876年6月,闽江暴涨,洪峰冲击福州城,东西南三面水深七八尺,丁日昌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冒着暴风雨登城指挥,坚持6天6夜,使城内的数万居民免受洪患涂毒。1877年5月的灾情更严重,丁日昌原本卧病在床,仍不顾部属的极力劝阻,抱病指挥抢险4天4夜,直至病情加剧,口吐鲜血仍不愿回家休息。《字林西报》对此事做了专题报道,称赞他“……抚宪于水甚之际,日夜不辍,亲视各城楼。遇饥民则含泪给食,啼者则含泪以慰……”丁日昌离开福建回家乡养病时,当地父老跪拜送行,依依不舍。1876年至1878年西北秦晋三省数十县郡发生史无前例的大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除饿死和逃荒之外,尚有600万人饥寒交迫,急待救援。其时丁日昌正在揭阳养病,闻讯奔走疾呼,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由于他带头募捐,许多人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截至1878年5月,在潮汕各地、省港、新加坡、小吕宋、越南和台湾等地,经他的手募捐的款项达100多万元,列各省之冠,亦开数百年来捐款救灾之先例。

  丁日昌整顿吏治、关心黎庶百姓的事迹一时传为美谈,他也因此成了一代名宦,留芳千古。

作者:■ 谢琼霞 编辑:蔡婷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