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这五年,汕头奋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群众幸福感

  “五一”假期期间,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市民游客,大家文明出游,漫步于骑楼群间感受老城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近代开埠的34个城市中,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2017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修缮第一期工程。随着我市对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活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如今,承载着百年乡愁的小公园开埠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海内外游客来汕必到的网红旅游景点。

  近年来,我市高度关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诉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文旅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区域文化高地建设工作,以源源不断的文化发展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感。

  小公园保育活化 文旅融合显成效

  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区中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区域,整体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区域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以及华侨房屋众多,是汕头老城区重要胜迹和历史商业区繁华的见证。独具一格且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更有很多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如同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2017年,我市启动小公园开埠区保育修缮第一期工程,也就是俗称的“三环三线”修缮工作。随着中山纪念亭等核心地标陆续完成修缮,连同周边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形成了市民游客品味汕头老城的文化旅游路线。

  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这些工作室由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师所设立,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搭建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乃至整个小公园的保育活化,展示潮汕文化艺术的丰硕成就和深厚底蕴。与此同时,小公园开埠区继续发掘历史资源,借助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同文学堂、大埔会馆等地,打造红色文化与开埠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线路,让小公园开埠区成为革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2021年,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2处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今年4月,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风貌保护及业态控制导则》正式公告,从小公园开埠区风貌导则、业态导则等方面进行细化和明确。其中,形成扇形放射格局、打造最美街角、培育“夜经济”、楼上经济等关键字眼,规划了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的未来蓝图,也让社会各界对这个城市起源地有了更多的期待。

  探索文媒新发展 资源整合寻突破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我市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狠抓各项改革工作落实,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2020年5月10日,汕头融媒集团、汕头市文化集团正式成立,2021年5月10日,汕头市融媒中心、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意味着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在加快改革创新、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背景下,这次多部门、多资源整合融合的实践,既是破解制约我市媒体融合及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瓶颈的精准施策,也是汕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从台网融合、报端融合、三报合一再到打造“报、台、网、端、屏”媒体平台矩阵,构建起从纸端到指端、从平台到全网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更加立体的传播格局。自成立以来,汕头市融媒中心、汕头融媒集团积极开展融媒指挥中心建设,推出多个融媒产业项目,提升了媒体自身造血功能。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统筹艺术教育、文化阵地、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等资源,推动汕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汕头市文化集团打造优质原创IP,创作了《小猪快跑》《公主,救我!》两部精品原创童话剧,举办“戏亭印象”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守正创新护文脉 “侨”字文章做出彩

  汕头是著名侨乡,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近年来,我市借助文化力量,结合本地实际,打好“侨”牌、乡情牌,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工作成效,讲好汕头故事,向海内外展示汕头新形象、新面貌。

  “五一”期间,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作为潮汕文化展示交流综合体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除了非遗馆、华侨博物馆和美术馆三大场馆照常开放之外,市规划展览馆也在4月30号至5月4号期间试开放。这座静卧山海的城市文化地标,通过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历史底蕴的“潮汕”元素,刻画由表及里的“潮汕印象”,成为各地游客了解汕头文化不可错过的一站。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发力,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15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9个。文物保护方面亮点纷呈,小公园片区已经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的专题展馆有18个。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国保、省保的数量都居全省第7位。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涵盖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老城区、“侨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讲好汕头故事、挖掘潮汕历史文化闪光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内容,既涵盖全面又突出重点,全面立体展示汕头历史文化和人文形象。目前45个项目顺利推进,已完成16项。

  从2017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进潮剧进农村、进校园活动。目前,戏曲进校园完成约350场,戏曲进农村完成约480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潮汕传统文化“双创”行动,促进潮汕文化传承发展。创排潮剧《望海潮》《英雄长歌》等一批潮剧精品剧目,其中,《绣虎》荣获第35届全国田汉戏剧奖剧目奖榜首。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创排的群舞作品《屋顶上的舞蹈》亮相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在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厅的支持和指导下,汕头大学联合广东潮剧院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我市还与中国戏曲学院开展潮剧人才培育合作,举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共有28位考生被录取。

  本报记者 林蓁

  

  ■记者手记

  让城市拥有自己的文化标签

  汕头是著名侨乡、美食之都、海滨城市,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这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持续为城市注入文化基因,才能让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避免“千城一面”的单调风格。

  近年来,我市奋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不断优化的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烈的文化幸福感;不断提振的文化自信,让人民群众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市的磅礴精神力量。

  未来,我们既要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软力量,也要以有效的文化体制机制提供“硬保障”,使人民群众拥有持续稳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幸福感和文化安全感。(林蓁)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5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