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堪称国粹的中国画就是传统文化的菁华。国画种类繁多,无论哪一类别,都蕴藉着一种灵魂与神韵,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而高超的创作才华,饱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艺术性极强的代表。
向被称为“有形诗”的国画,历代珍品佳作,十分丰赡。这些艺术菁华,除供人们鉴赏、瞻仰,更在于能够让人引以陶冶情志,提升境界。在诸多丹青物象中,余尤喜爱竹与兰。知名画家,明玕室陈耀卿女史,就是创作兰竹水墨画的佼佼者。虽是隔行,却不隔山。因共同的兰竹之爱而有了某种共同语言,以至颇得过从之乐。
耀卿女史自幼痴迷国画,抵今从艺40多年,硕果累累。她的作品,已从潮汕地区走向世界。她曾于2017年,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的“一带一路”海内外企业家合作洽谈会上,将10幅佳作赠送八个国家的大使馆收藏。一帧她向八大使赠画的合影真切地展现了当时令人难忘的盛况。
耀卿女史1977年便拜刘昌潮先生为师,潜修兰竹。其画其人,窃谓可以这样概括:“执着于传统并致力于弘扬”。昌潮先生有“当代郑板桥”(郭沫若语)之称,陈女史得名家真传,啜英咀华,渐谙传统技法,画艺日进。
常道四君子,梅花高洁、兰花幽香、竹子挺拔、菊花傲霜。它们都象征着人格的高尚和文雅的素质,诚然,皆“亦我所欲也”。而兰的王者之香,高雅韵致,最令陶醉;竹之谦虚、刚毅,只留劲节,尤使倾情。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正所谓谦谦君子。
细赏卿姐之水墨兰竹,深觉与亘古及今众多画家笔下之兰竹,高雅相承,节操相因;真不愧师自名师,也师于造化。她擅于用简炼的笔墨达意畅情,巧以线条的运用作为造型的主导手段,勾勒点染、阴阳向背、虚实疏密,乃至刻意留白,都无不恰到好处,给人以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审美享受。你看她的兰、竹图,在那石旁岩隙之里,轻柔舒展,摇曳多姿。品读之余,余不禁为题《兰石》一什:
九畹幽香荡到今,放翁驿外作孤吟。
为教写意生岩隙,数簇柔姿春色新。
无庸讳言,于竹,余更情有独钟。在山野,翠竹成林,难免为之心醉;在塘畔,修篁临水,犹令余怡然。或见曲桥流水,“绿筱媚青涟”;或临小墅别苑,萧疏怜脱俗。美矣哉!卿姐笔下尽得之者,乃次郑板桥《新竹》韵,为题《竹石图》一绝:
新栽石畔两三枝,繁叶初分慎自持。
质本坚孤无弱骨,清姿韧态照秋池。
耀卿女史拟梓行新画集嘱序,缘于余既未窥其佳作之全豹,也应不宜作全面“月旦”而赘言占版,故谨浅述一滴之感,聊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