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三十多年“磨一刀”,张永忠与时俱进将现代元素融入匾额书法雕刻技艺

刀笔赋神韵,让传统绝活“潮”起来

  规格不一的各类刻刀
  “贴金”为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的一道工序
  作品《追梦》
  以刀为笔雕刻“立体”书法

  尖尖的刀锋游走自如,以刀刻的角度和深浅,把书法家笔走龙蛇的气势和书法的立体美感还原在木板上,这是“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带来的艺术神韵。

  以匾研史,可当佐证;以匾学书,可行笔髓。匾额起源于先秦,被誉为中国建筑物中的“眼睛”。匾额书法雕刻技艺融书法、雕刻、装潢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近日,记者走访区级非遗传承人张永忠,倾听他和匾额书法雕刻的故事。

  

  苦练技艺,三十多年“刀”耕不辍

  初见张永忠,是在他的南天书院。一进门,空气中飘来一阵阵木材淡雅的清香,只见墙上挂满各式大小不一的匾额,上面刻着的行书、隶书等字体遒劲有力、雄健洒脱,置身于这些匾额之中,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凝炼的文辞、精湛的书法、深邃的寓意,匾额向世人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我国的匾额历史悠久,始于秦,盛行于明清。”说起匾额,张永忠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匾额的形式有横匾、立额和楹联等,是悬挂于建筑物上的文字标识。在历史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超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从现存的衙署、府邸、寺庙、宗祠、堂号等古建筑所悬挂的匾额及楹联,可见匾额书法雕刻技艺早已在全国各地流行并传袭至今。在潮汕地区,匾额应用流传可追溯到唐代之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张永忠的祖父是书法行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加上祖父的支持与鼓励使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时,他随舅父学习刻字技艺。勤奋与痴心,让张永忠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很快就独当一面。

  对于这门技艺,张永忠早已是爱入骨髓,他“刀”耕不辍、勤奋实践。30多年的雕刻磨砺和深厚的书法功底,他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作品气韵天成,“重现”名家书法作品的笔风墨韵,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匾额作品。自2004年以来,张永忠的书法作品和刻字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大赛和刻字专题展;2008年,他荣获“汕头市文艺奖”。

  

  七道工序,手工雕刻尽显笔风墨韵

  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以刀为笔,变书写之法,为雕刻之功,明书法之理,传雕刻之妙。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木板上体现书法的气势和美感,谈何容易?张永忠一边打开手机中的一段工作视频,一边介绍起来。视频中,张永忠伏在一块硕大的木牌匾前,手中的刻刀如墨笔写意,伴随抑扬顿挫的声音,点点木屑在刀锋起落间纷飞,一个个舒畅饱满的字体轮廓浮现出来。

  “匾额书法多出自名家名人,故被称之为匾额上的书法艺术。”张永忠告诉记者,匾额书法雕刻技艺是中国书法的二次创作,从原材料到成品牌匾,要经过选料、拷贝作品、刻字、磨光、上漆、贴金或上色、装配牙眼这七道工序。

  制作一块匾额的工期按木板材质、大小、字体规格等不同从数周到数月不等。在张永忠看来,前三道工序是匾额制作关键,后四道工序是匾额的装潢工艺效果。首先,根据需要选取木材后,用拷贝纸将书法作品的字、印的边缘仔细勾勒出来,按章法的布局复制到板面上。接着,就开始进行刻字。“根据字体不同选用阳刻、阴刻、阴阳刻三种不同刻法。”张永忠说,刻字过程,运刀如执笔一样,要充分表达书家在书写运笔过程的提按、轻重、疾涩的艺术意趣。

  张永忠擅长“阴阳∨型”雕刻技法,能将书法家在书写运笔过程的落笔、提按、转折、飞白的神韵,以及笔划的顺序,在匾额中充分体现出来。“工艺复杂,是个需要耐心的精细活。”张永忠表示,人工雕刻的字迹深浅不一,一撇一捺都体现了手工功力,尽管机器也可雕刻各种字体,但一笔一画没有神韵,匾额的厚重、沧桑是机器制作难以模仿的。

  

  突破传统,让非遗技艺既“古”又“潮”

  张永忠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说起自己雕刻的心得,他表示,匾额书法雕刻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要懂得文学、书法、雕刻、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艺等。“要学会这些,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还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心。”

  时代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生事物的涌现,如机器制匾、3D打印等,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面对这种困境,传承人有传承的使命,“既守住经典,又学起时尚。”张永忠说,但无论怎么变,牌匾原有的气韵、神韵是不可以改变的。

  在书院,张永忠创作的一件《追梦》作品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块天然的老船木,整件作品融汉字的书法美、雕刻的形式美、材料的肌理美、色彩的装饰美等多种艺术美于一体。“追梦”二字适当的夸张变形,字与底板呈现凹凸有致,木质纹理清晰可见,流畅的线条,传神的笔韵,令人叹为观止。对这件“镇院之宝”,张永忠爱不释手。他说,匾额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古今结合,抓住现代人喜欢时尚又追求复古的心理。

  张永忠以刀为笔,运用匠心创新传承着千年匾额文化,让非遗技艺既“古”又“潮”,焕发新的活力。他表示,将继续在传承的道路上探索,为匾额书法雕刻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陈文兰 编辑:曾佩楠 发表日期:2022年04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