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出版往事

1991年潮汕三市分治,而历史上潮汕向来是一体的,此背景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努力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肩负重要使命应运而生,用文化联结潮汕,这件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从成立至今,30年都在默默耕耘,暗暗发力,做了很多事,其中贡献最卓著的便是出版《潮汕文库》。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虽然是个民间机构,但在很多人看来,功力却很扎实,出品也有分量。《潮汕文库》就是留给世人的一份厚礼,30年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硕果累累。

我成为其中一位作者,是颇自豪的。

当年,我得到潮剧研究专家林淳钧老师转赠的资料,是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潮剧界拍摄整理的两份表演程式图片和文字资料,后又从陈丽璇老师那里要到她当年的扇工表演资料,经整理修复,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申请课题项目和出版资助,于2017年8月出版。

书稿以图片为主。记得当时最为难的是书中400多张图片是本书最宝贵的资源,本着最好的资源当尽其用的原则,计划一图一页,图片仅方寸大小,放满一页16开的纸,像素就虚了,而其中还有相当数量是破损残缺。做成这样的效果,算是不负这套资料的价值。

而文字的整理也颇费我这个行外人的功夫,多少次捏着文稿,不觉就站起来,比划着图片展示的动作,想着前后左右手脚的位置和律动过程,简直疯魔。

这是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潮剧旦角表演艺术》。

时隔6年,再翻开这本书,我仍感到庆幸,拥有这样一份资料,并以出版的形式让其流传于世!我们算是扎扎实实做了一件事,让人们能够了解潮剧旦行的完整程式,这些都是最传统,故而也是最潮剧的表演艺术集萃。可以说,这是举鼎盛期全潮剧界之力完成的。

全书的旦行程式表演共分为四方面,第一是基本功、第二是科介、第三是道具运用、第四部分为成套动作。前三部分结为上册,第四部分单独成下册。

上世纪80年代,范泽华、陈丽华、陈丽璇、陈郁英等人四十来岁,这批潮剧第一代女演员正当艺术上的盛年,身上有着规范而深厚的传统基础,她们有幸在学艺期间跟随一班严格的师长,并有多年认真严谨的舞台生涯,她们的功夫已带有自己的风格特点。现在,上列的老演员里,陈郁英和陈丽华都不在人世了。

距今半个世纪的20世纪60年代,让我们陌生许多。

翻开这部分资料,里头很多名字,我第一次看到,相信这也很可能是他们留存在资料里唯一的记录。陈斯文、翁炳林、孙林清、陈来喜、杨树青、张鸿标,他们是当年的知名老艺人,都是男旦;这些人里,只有张鸿标在《潮剧研究》人物专辑里有不多的介绍。

所以,记录何其重要!

在整理书稿的时候,我常留意到这样的字眼:“不要端肩”“两臂要圆,不能突肘”等。潮剧的恭手手式是手心朝内,而我们见到的其他剧种基本都是朝外的。这些着意提醒之处,藏着本剧种最鲜明的特点。

时间是所有存在的天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形无形的艺术,都在与时间对抗。记录,是我们眼下最好的方式。

书名是素有潮剧“老戏爹”之称的吴南生老书记题的,他也是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倡导者发起者。去请他题书名的时候,他正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病。老人家写了一张,问我们:“好不好?”我们担心他在病中,忙不迭地说:“好!”他看了看,终于把笔搁下,口气却不是很满意:“我看着没那么好。”他身边的秘书说,有人求字,老领导总要反复写,写个十来遍不算多,最后,一张一张过,还是觉得第一次写的最好。

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给吴老送去,老领导翻着书,说:“很珍贵。”那时,他已经把医院当家住了。

如今,虽然吴老已经不在了,但他倡导的事业仍在继续,他写的序冠于每本潮汕文库书籍之首,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总令人怀念。

作者:梁卫群 编辑:林郁 发表日期:2022年04月0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