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文化普及的背景下,整个世界艺术格局逐步发生变化,对于传统水墨画革故鼎新的争论蔚然兴起。传统艺术该如何华丽转身,成为当代艺坛一个热话题。
在当代,水墨话语如何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相契合,当代水墨艺术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艺术家如何通过本土语言面向世界、影响世界,这些现实问题都亟待艺术家、理论家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来解决。
传统水墨语言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依赖水墨画的书写性和媒材特殊性,即“惟软则奇怪生焉”的笔、“非蒙养不灵”的墨、“水当色画”的水这三者的交融、渗化,铸就了以“水墨为上”的核心艺术样式。它成为中国人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方法和特殊的艺术语言,有着中华民族身份的符号、民族文化的象征。然而,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再因循传统、重复古人的笔墨程式,或是单纯追求古人“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消遣戏笔,而是要在传承文脉的同时,能够有所“创化”,书写当代人的胸中块垒,表达当代人对个人情感、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的关注。
早在清代,画家石涛就意识到笔墨与时代的关系,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把握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对“时代”这一艺术理念的理解。“时代”的语境涵括了当下,它的发展来源于对经典(文脉)的认知。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世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然而历史积淀的文脉也在这个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水墨艺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民族文化的保卫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水墨艺术的角色是守旧者,因为艺术家们正在重新审视、思考民族文化,并且尝试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新的视觉经验加以表现,这也是当今艺术家面对时代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