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春茶吐芽助圆老区农民“致富梦”

当地党政谋划做大做强茶产业,潮南红场茶农喜上眉梢
  罗俊钦在山上茶园忙活。

  1月25日上午9时多,在潮南区红场镇审者村种了近10年茶叶的罗俊钦像往日一样,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自家茶园,开始巡检茶树是否遭遇虫害、需要施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喜人翠绿。“这些茶芽已可以采摘,但数量不多,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今年属正常年份,春茶收成应该不错。”罗俊钦对记者说。

  “我初中毕业后不久就外出谋生,原来在陈店一家服装厂打工,每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2012年听说红场土山茶有了复活的势头,便萌发了返回家乡种茶的念头,于是便回来了。”在审者茶叶加工厂里,罗俊钦冲泡着自己制作的“金观音”,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聊起了自己的“种茶经”:“我老爸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家乡种茶,经验和技术都有基础。刚开始我还是种植传统的梅占、黄旦、白叶等,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扶下,陆续引进了锯朵仔、鸭屎香、乌叶、铁观音等名优品种,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我还前往潮州凤凰和福建安溪等地学习取经,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种茶和制茶知识。”

  刚到不惑之年的罗俊钦,目前在村里种植了约120亩茶叶,共有10个品种,正常年份每年能销售成品茶叶约3万斤。他的茶叶加工厂从摇青机、杀青机、揉捻机到烘干机、拣茶机、电焙机等一应俱全,平常不但用于自己制茶,还能帮村里其他茶农加工茶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防止茶园失管丢荒。

  “我的茶叶还是以传统批发为主要渠道,近年来开始增加一些线上销售,每斤茶叶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罗俊钦高兴地告诉记者,政府对茶农很关心,在开垦山地、技术培训、引进良种等方面帮茶农解决了很多难题,近几年来制茶工艺也实现了机械化,大大节省了人工和时间成本,茶叶品质和卖相也得到提高,现在他每年的经济收入是以前打工时的十多倍,家庭生活大为改善,“作为革命老区的茶农,我相信在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乡村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苏林社区茶农陈锡洪则是另一种“活法”,他与广东亿筐茶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茶叶鲜叶收购合同,将自己36亩茶园每年收成的3000多斤茶青销售给企业,既节省了制茶的人工、机械等成本,也消除了产品积压之忧,收入更有保障。亿筐茶业是红场镇近年引进的一家品牌企业,通过基地联结了当地30多户茶农,带动茶农实现多方共赢。

  位于大南山中段的红场镇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区域种茶已有近70年历史,是省级茶叶专业镇和全市最大的产茶区。近年来,镇委、镇政府重视对原有茶叶品种进行改良,大力引进优质茶种,提高制茶工艺水平,开拓茶叶深加工产品。目前,全镇拥有茶叶相关新型经营主体31家、种植茶叶农户200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近8000亩,年产值达2.16亿元。茶叶已成为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

  “红场茶叶特色产业基础较好,但也存在着茶叶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制茶工艺水平不高、营销渠道单一、缺乏品牌效应等短板,可挖掘的潜力还很大。”红场镇委副书记姚少群表示,红场镇下来将以转变茶叶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模式,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邀请“茶专家”到红场老区送“茶经”,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基地规模化、茶叶种苗良种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模式产业化、产业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红场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也来助力红场茶产业转型升级。去年7月工作队进驻后,围绕“做优茶品质、打响茶品牌”工作思路,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推动相关茶产业项目尽快实施,提高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引导茶农在品牌包装设计上植入红色基因,构建“红场茶叶”地域品牌,多方拓展茶叶对外销售渠道。工作队队长、镇委挂职副书记刘溯表示,工作队将继续深入基层、扎根镇村,依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绿色优势,发挥工作队各队员的专业优势,赋能茶产业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王开颖 发表日期:2022年02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