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乡村过年杂忆

  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乐班“走唱”已演变成如今的票友聚会,而贴“招财”也被脱贫的春风所覆盖,唯有灯谜,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至今仍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以前觉得花甲之年离我很遥远,然而,转瞬间,今年我就到花甲之年了。想起来,倒也觉得有趣,因而提笔写点乡村过年杂忆。

  乐班“走唱”

  在那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乡村没有电视,没有QQ,更没有微信以及快手抖音视频号直播之类,稍微有钱的便是家里买有一台收音机,至于电唱机,那是寥若晨星。

  倒是经常听到大队的高音喇叭在播放《东方红》等红色歌曲。

  如果说村民有直接参与的娱乐,那便是三五人农余凑在一起,甲瑶琴,乙冇弦,丙笛子,丁秦琴,戊洞箫,己唢呐……自娱自乐,吸引了一大批人前来围观,我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人表演很投入,但是没有分毫演出收入。不过,每到过年时候,他们就会组成一个临时乐班,然后走街串巷,择一些宽裕的人家,上门演奏,有时还配有一二位会唱曲的。表演完之后,主人就会送上一个红包,金额一般是12至24元,个别豪气的也有送上44元,寓意双喜,你喜我喜。那个时候,4寓意喜。

  因此,民间便把这班人称为“走唱”的。

  贴“招财”

  “招财到家来,添丁又添财……新年合想!”在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这期间,经常有人上门贴“招财”。

  一张约8厘米长4厘米宽的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还要配上一罐香糊或自制的米糊,这就是贴“招财”的所有道具。

  因道具简单,不比“走唱”的需要多人配合,所以单独一人便可行动,也不需要找宽裕人家才进入。上门时,只要先将红纸背面顶端糊上香糊,口中念出前面提到的吉祥语,就可等待主人赏赐。由于人少道具简单,主人给的钱1分、2分、5分、1角不等。

  当时出来贴“招财”的,大多是些没文化的贫困人家。不过,也有些孩子,既是贪玩也为了争取一点额外收入,瞒着大人偷偷跑出来贴“招财”。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变相贴“招财”,那就是专找熟悉且比较有钱的人家,手托一盘大吉(4粒柑),然后登门向人家拜年。当然,主人也会互道祝颂,并更换一对大吉,同时送上2元以上的谢礼。这类人一般是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行动,而不延至元宵,以显物以稀为贵,而其收入,却远远高于那些真正贴“招财”的人。

  而今,贴“招财”在潮阳俚语中已演变成为“说好话,讨好处”的意思。

  猜灯谜

  我真正涉足猜灯谜,是在读小学五年级时,那时我11岁。

  我童年是在外婆家过的,吃完围炉饭便出来蹓跶,见到作为大队址的祠堂门口有一小群人,便围了上去,原来是在猜灯谜。

  谜笺用花色纸,谜文估计是上级文化部门统一发的,没有标谜号,只以“欢度春节”作冠首,写上“欢字✕✕号”“度字✕✕号”“春字✕✕号”“节字✕✕号”。而主擂者是三几位教师,估计对谜也不是很在行。

  我围了一会儿,看见有三几人报猜,只有一人猜中。这时,有一条谜跃入了我的眼帘:“上山下厂干起来。猜一字。”我脑子里灵光一闪,便举手报底:岸!“咚!咚!”鼓声响起,我首猜得中,当时比范进中举还激动,连忙解释:“上山即山在上面,下厂即厂在下面,干起来即把干字凑上来,这就是岸字。”主擂者见我解释透彻,对我报以赞赏的微笑,并送我两支铅笔作为谜赏。

  接着,又有几人轮猜几条,再轮到我时,我又报猜了一条:“美帝苏修都是怕人民的。猜农药名,谜底是敌敌畏。因为美帝和苏修都是我们的敌人,有两个敌字,怕人民即是对人民畏惧,所以猜敌敌畏。”这条谜照样解释流利,连围观的群众都啧啧称奇。这回谜赏是1盒火柴和4粒糖。

  这些谜语都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乐班“走唱”已演变成如今的票友聚会,而贴“招财”也被脱贫的春风所覆盖,唯有灯谜,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至今仍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作者: 际 云/文 毛 毛/图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02月0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上学路上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