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前美手工油纸灯笼走进美术馆远销海内外

传承百年工艺 老行当迈进新时代
  陈周茂正在为一个半成品灯笼收尾
  为迎春制作的传统灯笼
  陈跃东(右)最擅长为灯笼写字
  广州某餐厅订制的灯笼
  制作好的灯笼打包后通过物流运送到外地
  高达6米的竹制手工灯笼  (受访者提供)

  编前话

  在你的回忆里,是不是会有这些画面——

  画糖人灵巧地在铁板上翻转着糖稀,孙悟空造型的糖人魔术般地从手底下出现;“磨剪刀~”一声声吆喝在大街小巷回荡,老师傅佝偻着背,一下下地在磨刀石上磨着,磨过的刀具又锋利又亮,跟新的一样;剃头匠挑着个担子穿梭在大街小巷,剃刀在牛皮上刮两下,就往顾客脸上抹上肥皂。那刀子在脸上游走,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还有修表匠,心细如发,让凝固的时间行走……

  老行当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乡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透过老手艺,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手艺与今天生活的血脉相连,看到了老手艺人身上的执着、勤俭、耐劳等精神品质。

  这些老手艺,虽然有的正在消亡,有的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都有时代的留痕,都带着农耕文明和市井文化的鲜明特色,带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带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印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带大家穿过老街旧巷,寻找那些饱含情感和文化灵性的潮汕老行当!

  

  

  澄海隆都的前美村素有“灯笼村”之称,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手工油纸灯笼,不少人家以此为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一老行当日渐式微,如今村里的灯笼专业户已越来越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手工灯笼制作行业随着复古风潮的兴起而有了逐步回暖的趋势。以往的手工油纸灯笼,一般只用于春节挂灯、元宵游灯等传统节日,只销售潮汕周边;如今,手工灯笼因其传统而复古的特性再次受到青睐,渐渐成为一些中式餐厅、民宿、茶楼、展会的装饰品。

  工艺繁复,一个灯笼需经近十道工序

  春节前是制作油纸灯笼最忙碌的时候。在前美村的几处灯笼作坊,记者看到,手工艺人们在加紧埋头制作,成品和半成品灯笼堆满了各个角落。

  走进煌园灯笼坊,灯笼制作传人陈周茂正在为一个半成品灯笼收尾,他手法娴熟,原来松散的灯笼坯在他的妙手编织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灯笼。他用手掌将编好的灯笼按压了一下,灯笼两端几乎压到一起,手一松开,灯笼又很快弹回原来的弧度,一点都没有变形。陈周茂说,这是因为竹篾的韧性好。

  编织好了灯笼,并不意味着灯笼就制作完成。他介绍说,灯笼的制作工序很繁复,需要经过选竹、破竹、削篾、起坯、编灯笼坯、收尾、糊贴丝纸、写字、上桐油等近十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又都大有讲究。像削篾,需要把竹子破成两三毫米厚的柔软竹篾,每条厚薄要一致,这样才会一样柔韧,编出来的坯子才会浑圆匀称。编织时要先按灯笼的尺度定下篾条的长度和数量,依着事先做好尺寸的木模编织,做出来的坯子才结实且造型优美。丝纸要挑上好的,糊贴时要干湿适宜,松紧得当,裱出来的坯子才圆满丰盈,经得起风吹日晒。

  丝纸贴好后,就到了关键的写字环节。在灯笼上写字,是一个灯笼的“点睛之笔”。很多人买灯笼,主要看字写得好不好,把买灯笼说成是“写灯笼”。挂在家门口或宗祠前的灯笼,上面写的字是自家的姓氏和宗族的郡望,像林、陈、许、“九牧世家”“忠顺世家”“名贤世家”等;挂在庙宇宫前的,则写上所供奉的神明尊称或祝语,如“风调雨顺”“接福迎祥”等。所以灯笼制作艺人,除了手工好,灯字也要写得好,才能获得好的口碑。写好字,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上桐油。这样才完成了一个油纸灯笼的全部工序。

  走出国门,油纸灯笼传播潮汕文化

  “正月点灯笼”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以前,每年从除夕夜开始,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要挂上灯笼祈福,加上“游灯”的民俗活动,以及平时婚嫁生子到丧考妣,都需要这些传统的竹制油纸灯笼。因为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子做的灯笼代表了“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深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

  2014年,新加坡首届潮州节开幕,通过展出潮汕文化遗产、美食与工艺品,让新加坡民众一睹潮汕文化之美。陈周茂和他的儿子陈跃东作为前美灯笼制作传人应邀参加,让这一传统工艺亮相海外。连续三年,前美灯笼在新加坡多次展演,博得海外人士的赞赏。

  个性定制,老行当找到新出路

  陈周茂告诉记者,制作灯笼的技艺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他是从父亲那儿学到的手艺。这曾经是一个足以养家糊口的行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行当日渐式微。因为制作一个灯笼既费时,工价也低,像他自己,一天也做不来两个大号灯笼。而且销路不畅,很多人被逼改行,村子里专业制作灯笼的已所剩无几。

  陈周茂的儿子陈跃东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学得一手灯笼制作工艺,而且最擅长在灯笼上写字。作为一个“80后”,他积极寻求挽救这一传统老行当的方法,曾尝试着在网络平台推广,但一开始收效甚微。

  2015年,一位山东客户通过网络相关信息找到了他,要他为自己即将开业的中式餐厅制作30多个灯笼作为餐厅的装饰灯,灯笼上写的字和图案由餐厅自行设计,主要是餐厅名称和餐厅的宣传语。订单完成得非常顺利,这也让陈跃东有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陈跃东接到这样的订单越来越多,先后为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客户制作过定制的灯笼,并远销到香港、东南亚等地。今年年前他们特别忙,因为除了春节客户定制的传统灯笼外,他们还接到广州某餐厅订制的“大单”,一共要制作200多个灯笼,用于餐厅装饰,这批订单需要赶在餐厅开业前的日子制作完成。为此,父子俩需要日夜赶工。

  在煌园灯笼坊的仓库里,已经制作好的灯笼两个为一组被放到定制的纸箱里,准备到时一起打包好通过物流运送到订购者那边。像这样通过物流运输,将灯笼点对点销往外地的方式,正逐渐成为手工灯笼的新销售渠道,也让这一濒临式微的手工行当有了新的生机。

  制作6米高灯笼,传统工艺走进美术馆

  陈跃东说,灯笼的规格很多,最小的只有10多厘米高,大号灯笼是60厘米高,但根据客户的要求,可以制作各种特大号的灯笼,有一米多高的,两米多高的,而他还专门为一次设计展制作过一个高达6米的灯笼。

  他回忆说,2015年,一位名叫刘小康的香港设计师找到他,说自己想设计一个大型的竹制灯笼,由他们负责制作。他们从4米高的灯笼开始制作,不断挑战竹子的承受力极限,最后做出了6个4至6米高的巨型灯笼,其中有4个于2016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两岸三代四十载”设计展中展出。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使手工灯笼从工艺品演变成了艺术品。

作者:许玉璇 林少然 实习生 方乐 编辑:李琳 发表日期:2022年01月1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