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新一届市人大代表认真履职积极建言

凝聚合力发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最强音

  代表积极建言
  代表积极建言
  代表积极建言

1月10日,汕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会议期间,300多名市人大代表以“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姿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形成抓工业、抓产业的强烈共识和强大合力,发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最强音。

加快海上风电产业链建设 打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高地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构建“三新两特一大”的产业思路,特别是提出了要打造超2000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迎头赶上”提供强有力的措施。市人大代表王伟忠认为,我市拥有的3350万千瓦的近海深水区风电规划装机容量,约占全省深水区规划装机容量的56%,是整个粤东区域规划的67%,而且建设条件好,开发潜力较大。由于谋划得“好”、推动得“早”,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勒门I期24.5万千瓦海上风电接入系统工程已经顺利投运,进一步推动我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伐,极大增强广大客商投资汕头的信心。但是,投运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还不大,广东省拟建的先进能源技术省实验室也没有考虑在汕头布点,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都事关我市整个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的成败。

为此,王伟忠领衔提交了《关于加快海上风电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高地的议案》,建议: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争取将近海深水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营造产业蓬勃发展氛围,推动大型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向省反映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需要,争取省先进能源技术省实验室落户汕头,引导汕头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平台,支持骨干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加强“十四五”期间对海上风电的顶层设计,统筹未来电网建设格局,加快形成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态势,形成集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并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往深海、远海方向发展,实现海上组网与就地消纳。制定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标准和规范,鼓励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农(渔)民密切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试点汕头“海上粮仓+蓝色能源”发展新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政策专项资金扶持和统筹地方财政资金,促进风电产业项目及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土地征收、道路、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完善港口、码头设施建设。尽快研究出台后续支持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科学用海沟通对接机制,为海上风电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千方百计争取更多大型企业参与风电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我市风电企业抱团集聚、风电产业优化布局。全市一盘棋,加快规划内海上风电项目向上申报立项,加速各有关部门联合审批,力促项目早立项核准、早开工建设、早达产达效。同时,提前协调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海上电力输送通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新两特一大”是汕头独有的产业格局。“一大”即市场前景广阔,在汕头有一定基础的大健康产业。截至2020年,在大健康产业中全市规上生物医药企业有31家,规上工业产值70.58亿元、营业收入53.12亿元,上市企业4家(万年青、太安堂、仙乐、创美),利润总额8.49亿元。企业研发投入2.42亿元,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22件、实用新型专利226件、国家新药证书35件、保健品注册证书225件。

如何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市人大代表欧先涛建议,充分发挥大健康产业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头部企业在加大、做强自身发展外,针对规模较小但有专利有技术的企业,可以考虑资源整合,战略重组,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在资本市场融资拓展,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升级与发展,锻造出航母级医药企业集团,在保有国内优势的同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设立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加速产业发展。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规模约在50亿至100亿元,采用母基金“1+N”模式(一只母基金,多只子基金)进行运作,由政府出资25%作为劣后级资金,按1:4杠杆向社会各界、潮商及其他行业投资协会平台募集剩余资金。建议由市政府主导,成立大健康产业领导机构或小组,专项组织、落实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招商引资等上述事宜的推进。

市人大代表王伟忠认为,大健康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拉动消费作用大等显著特质,它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医疗卫生领域,是一条产业链,而家政服务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宜居宜住宜商”的海滨城市汕头,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做强做大家政服务业,将是汕头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方”。他建议:全面贯彻落实《汕头市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施方案》,由市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举办促进汕头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联席会议,制定中长期规划,协调和加速全市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大胆谋划创建“汕头家政产业园”,让家政服务企业审批入驻,抱团发展,构建“产学一体”新型生态圈,整体提升全市家政培训和综合服务能力。

提高公共服务 助推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发展能级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经过40余年来持续发展,已形成从织编、染整、刺绣、辅料到成品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汕头制造业中占比最大、配套体系较齐全的特色产业。2020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已超1000亿元,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超过40家,区域优势特色明显。但由于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的中小微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自主研发少,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小,工业信息化程度低,用工成本高,未能全面适应新型营销方式,自我竞争和外部竞争激烈。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度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未能充分发挥,大部分企业对于产业政策、市场信息等感知不够敏锐,原料和销售市场依赖外地省市,链式发展不强,未能形成强劲的协同发展态势,也影响区域品牌效应的提升,在激烈竞争下易面临失去市场危险。

就此,市人大代表庄晓领衔提交《关于在推进产业集聚中提高公共服务,助推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发展能级的议案》,建议:1、推进多园区集群化建设。在华侨试验区建设行业协会总部并集中建设高端纺织服装会展中心、供应链选品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并集结行业科技研究、创意设计、技术中介、检测认证、法律维权、电商服务、金融保险等机构,建立核心集群,形成“总部经济”,提供强健的工业服务支撑。全面考虑资源统筹、集聚辐射和交通便利等因素建设市级纺织服装生产产业园,配设研发设计基地、面料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让企业集聚成链、资源共享。借鉴我市玩具业曾获省优秀等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经验,支持纺织服装重点区、镇通过盘活土地、相关园区微改造和“工改工”等,建设区、镇级纺织服装集聚区,用现代管理理念设计多层式厂房配设办公、生活区及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多能互补项目补充电力,推进相关产业链集聚,灵活运用集体经济、共建、租赁、第三方服务等多种运营方式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加工型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借助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和跨境电商示范区等电商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市场、贸易销售链平台,强化服务和政策扶持,以此也助推临港大型工业区特别是六合核心区的加快建设。2、加强总体谋划开拓公益产品服务。职能部门主导,发挥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作用,构筑产业上下游及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链式发展。加强区域发展总体谋划,推进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及其它配套服务,搭建信息传递、公共咨询、培训、营销综合服务等平台,推进展会组织、物流资源整合、标准制订、质量检测等,破解每年潮阳、潮南、澄海品牌企业奔波各地参加产业展会、物流费用高、质量检测依赖市外机构等等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对企业的摸查,对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较高,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培育建档,引导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做强做大,发挥引领效应,提高集群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应变能力,开发、占有市场能力。深化深汕协作,推动龙头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携手打造产业联盟。3、推动产学研进一步精准对接。出台引导政策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建立、开放、共享实验室,开展检测项目、高品质产品认证等基础支撑工作;加强纺织服装企业申报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引导和支持,推进企业与省精细化工实验室及江南大学、广以、华工、华农、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院校机构的深度对接,特别要开展纺织、钩织新材料和绿色印染、纺织钩织的研究,发展纺织原料产业,填补我市原料生产短板,助推补链延链和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擦亮区域特色品牌。做好企业与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机构的“连桥”工作。通过“政校企”联合将部分专业园区培育升级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加强引导扶持促进企业现代化转型。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散布式、家庭作坊式发展状况,积极开展对企业的公益性现代企业管理培训,普及“个转企”“小升规”“小升限”等培育政策解读、现代战略和经营管理、品牌和资本运作等知识,推动企业增强加快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加强纺织服装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引导和奖补,推动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能力提升和数字化水平转型,适应和开拓数字营销。充分利用我市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契机,深化产融信息合作平台建设,积极解决金融产品政策与融资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政府性担保融资机构与纺织服装企业深入对接,实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特色金融解决方案,建设融资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园区、集聚区完善健全、做强做大,培育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新三板”挂牌、“华侨板”挂牌。

科学布局工业用地空间 大力推进“工改工”

目前我市“有地不能用”“有项目没地用”的现象仍较为突出,优质企业想发展,想扩大生产规模,但局限于有项目没地用,特别是上市企业有资金、有技术,受限于本市土地供应情况及优惠相关政策,只能将投资资金转投到外地。对此,市人大代表欧先涛领衔提交《关于强化工业用地有效保障的议案》,建议:1、盘活存量,大力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坚持政府主导,支持低效工业用地通过政府回购、企业自主提升改造、二级市场流转等措施实施二次开发。加大激励力度,一是加大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提升改造,提高现有厂区容积率。二是建立区县工业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对工业用地盘活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区县,全市每年奖励一定额度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加大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应用,只有亩产经济效益达到一定标准,企业才有机会得到新增土地供应,以确保将有限的工业用地用到刀刃上。3、科学布局工业用地空间,确保工业用地持续增长。优化完善全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严控工业用地开发房地产,大力推进“工改工”,确保工业用地规模;在政策支持下,尝试通过村改、地改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工业用地供应。促进工业园区优化布局,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提升,开发区外原则上不再新供工业用地,鼓励园区外低效工业用地通过异地置换、腾退等方式向开发区集聚发展。4、鼓励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开展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商服”“工业+科研”“工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工业土地的有效利用率。5、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力度,加快项目落地见效。对于重大项目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和支持。鼓励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带项目”出让;鼓励通用行业的工业用地实行带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方案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

市人大代表张录彬认为,我市可通过推动成片改造,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进社会资本,通过出台相应支持性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发挥灵活优势,积极参与成片改造,盘活存量用地,根据规划功能实现成片改造多赢成果,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和成熟居住区,以实现产业集群、改善人居配套,助力城市发展。

创建“潮菜品牌一条街” 延伸上下游美食产业链

在去年的“五一”假期中,我市接待游客243.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4亿元,其中,南澳岛入岛304009人次,相较2020年比增58%,旅游综合收入11552.36万元,相较2020年同比增89.89%。新华财经联合第三方平台发布的《2021“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显示,汕头入围“新晋旅游热门城市”,成为这个假期增速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景点人气旺盛,餐馆食肆顾客盈门,文旅消费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市人大代表孙良胜认为,可在市、区(县)两级开展创建“潮菜品牌一条街”活动,以弘扬潮汕美食文化,促进汕头产业发展,助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潮菜品牌一条街”的建成必将有助于提升汕头餐饮行业品质,促进汕头美食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对全面推广汕头美食,延伸我市上下游美食产业链,推进餐饮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他建议:市政府、各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汕头旅游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从推动美食餐饮服务业创新发展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高度,将打造“潮菜品牌一条街”列入本级政府年度重点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区(县)领导担任组长,由文化旅游、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协调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成员单位,制定出台详细的规划、建设、监管等方案,并组织开展创建中的系列工作,协调解决创建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明确,在广泛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潮菜品牌一条街”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出台后,要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组织开展施工建设,从编制实施规划到开展施工建设,都要确定具体负责部门、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确保汕头市、区(县)两级“潮菜品牌一条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成为打造潮菜品牌、树立汕头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广泛开展潮汕美食文化和“潮菜品牌一条街”宣传活动,吸引具有代表性的潮汕传统特色美食的商户入驻。简化程序,开通知名餐饮企业入驻“绿色通道”,为商户入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招引来的传统特色美食“老字号”“新字号”引导其进行商标注册保护。同时加大政府对“潮菜品牌一条街”的扶持力度,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在试运营阶段可以减免税收与房租,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予以鼓励。在管理上要与一般商铺有所区别,允许各店铺在装饰上突出各自特色,以及合理跨街经营。在“潮菜品牌一条街”配套建设必要的水电气供给、消防设施、污水排放管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善“潮菜品牌一条街”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功能,提升交通承载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在“潮菜品牌一条街”附近规划建设延伸区或拓展区,满足商户的食品运输、仓储、初加工等场地需求。经营单位要事先制定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做好安全防范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整理制定潮菜菜谱、潮菜烹饪标准及品牌标识,构建潮菜标准体系。建立“潮菜师傅”培训与帮扶机制,加强潮菜厨师队伍建设。规范行业管理,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水源及餐具卫生标准执法检查力度,确保食品干净卫生,切实维护正当餐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潮菜品牌一条街”的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商户诚信体系与奖惩机制,开展诚信培训、诚信评价及征信工作,树立诚信典型。同时建立商户退出机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触犯相关禁止性规定的商户责令其退出“潮菜品牌一条街”市场,并纳入诚信体系“黑名单”。对于优秀商户,市、区(县)财政可以每年从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金额,对优秀商户予以奖励。成立潮菜餐饮文化研究会,加强对餐饮文化的研究与传承,编制宣传资料,联动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宣传。在“潮菜品牌一条街”开展美食评选活动,公布评选结果,现场发布特色餐饮名店并授牌。推进美食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与各大旅行社进行对接,将“潮菜品牌一条街”纳入到汕头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壮大以美食文化为主线,以旅游、体育、健康等多元化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利用国内外的潮汕商会、潮人协会、潮汕研究会等载体,加大对外推广力度,注重特色宣传,推动和打造潮菜美食文化品牌系列“走出去”活动,向全国、全世界全链条、全方位地传播潮菜美食文化。

传统产业要“老中出新”“由弱变强”

市人大代表许凡茜认为,加快实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目标,应立足汕头实际,既要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要“老中出新”“由弱变强”,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许凡茜在领衔提交的《关于支持传统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议案》中指出,当前,现代产业体系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食品制造业特别是具有潮汕特色的传统食品行业,诸如鱼露、沙茶酱、橄榄菜、卤鹅、潮式小吃粿品等面临发展的瓶颈。由于这些传统企业多为尊古法制,小作坊师徒传承,工艺停留在当初的原始状态,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变迁、环保的高要求等因素,企业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甚至部分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难,以致逐渐消失。建议: 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打造具有潮汕特色的传统食品名牌产业,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传统企业升级发展并起到行业带头作用。鱼露、沙茶酱、橄榄菜、卤鹅、手工制作的各种潮汕风俗粿品等特色产业的传统生产工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来传承并发扬光大,推动产业的发展。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并享受优惠的税收等扶持政策。协调高校和专业机构,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原产地标签,来引导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建立高档次产品,改进包装,做好内销的同时鼓励出口。利用已出台的《汕头经济特区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来促进传统特色食品的跨境业务。3、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坚持政策驱动和创新引领,围绕潮汕特色产业等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或引进先进技术,对资金财力不足的企业打破条条框框限制,给予的科研创新资金援助不拘于企业应自筹配套一定的资金配比。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申请政府给予的技术改造奖励,享受金融扶持贷款等服务。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形成产业集群。4、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加强协同、衔接和配套服务,减少审批申请人的负担,提升审批效率。

作者:周敏 袁笙 编辑:林郁 发表日期:2022年01月1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