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自驾回深圳,在百度地图上搜路线时,无意发现离南京几十公里一个叫做当涂的地方,竟然是李白归土之地,有一个很小众的旅游点:李白墓。
小时候读古诗,不知深意,只是觉得李白的诗最好懂,也最好背。后来读多了,更喜欢李白这个人。这个传说生于中亚、成长于群峦叠嶂之蜀地的诗人,因为傲视官场、一生都在云游而显得潇洒、浪漫、自由、豪放,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形成强烈的对比。李白的出生地有点争议,但李白墓全国只有一个,而且有文史资料佐证,就在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地点正好在回家路上,于是驱车前往。
到了当涂,当地建了一个李白文化园,有精美雕像数座,设了多个展览馆,详细介绍了李白的生平,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李白确实是死在当涂,但开始是葬在龙山。55年后他的好友之子范传正从其两个孙女口中得知李白生前遗愿,乃移葬于大青山下。李白生前非常欣赏南齐诗人谢朓的人品与诗歌,青山是谢朓常游之地,这可能是李白希望葬于青山的缘故。李白生前常来大青山,多次入住青山脚下的谷家。今天李白之墓,用的就是谷家的土地。据谷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谷兰馨崇敬李白,与其结为好友。谷兰馨离世之前要求子孙世代照看李白之墓。从那时起,谷家人就成了李白的守墓人。这一守就守了一千两百多年。如今的守墓人已是第四十九代孙,由于当地征用了谷家村的土地,他就成了正式的守墓人。
李白一生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到当涂就有9次。李白24岁时意识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出三峡,过江陵,游洞庭,居安陆,游襄汉,次年在沿长江东下时经过了当涂天门山,写下《望天门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路向南,来到宣城。这里有一座因李白而闻名的山:敬亭山。自官场失意9年后,他一直游历,到这座山时是53岁。此时的李白已经不是那个“拔剑四顾”的理想青年了,历经飘泊,饱尝辛酸,他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在敬亭山,他写下另一首广为传诵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独的云、孤独的山,好像都在和他对话,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慰藉。
继续向南,又是一处产生著名诗句的地点:宣城市泾县的桃花潭。《赠汪伦》可以说是友谊题材的最佳诗作之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相当口语化,就像今天的人面对面和你说话。桃花潭的名称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玄宗年间,泾州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游历到南陵,就想邀请大诗人到泾州一游,于是写了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真的欣然而来,汪伦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生气,反而与汪伦结下更深的友谊。今天的潭水岸边,还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二层阁楼,名为《踏歌岸阁》,古色古香,附近有汪伦墓、汪伦祠和万家酒店遗迹,见证诗中所言确为真事。
离开宣城,我们到了池州市地界,登上了九华山。该山虽为佛教名山,山的名字却是因为李白的诗歌更名的。九华山原为九子山,天宝十三年(754)冬,李白应友人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远眺松雪,九座峰峦状如莲花,于是即兴赋诗,与友人共同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从此,李白“灵山开九华”的佳句与山名同辉。次年又写了一首诗赠友人:“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今天,景区修复了“太白书堂”和“太白井”,使诗仙的遗迹与佛寺相得益彰。
李白在安徽留下42首诗,提到安徽的地名、山水名多达六十多个,足迹几乎遍及全省,我只是顺道看了几个,就已经激活了对诗人的想象,使诗人更加有血有肉,加深了对诗内容的理解。以前只知道李白潇洒,现在知道了他内心也有为官的挣扎;以前只知道李白诗句美,现在知道了这些美不完全是写实,有些是内心的映射。所以,古人说得对,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