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特殊“口批”留下红色经典故事

澄海信宁革命后代60多年珍藏一封回批原件,出自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家

  在市侨批文物馆二楼展示着一份特殊的“回批”,这是一封1938年9月21日,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联合致澄海信宁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等3人的复函。原来,苏君谦等人以“口批”方式捐200国币支援革命圣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称抗大)作为办学经费,周恩来等接款后亲自回信,对他们的爱国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收到苏君谦等人的捐款后,周恩来等亲自回信,对他们的爱国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批”是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联合署名。
  市侨批文物馆展示了这封特殊的回批。

  这份特殊的“回批”是华侨抗战的重要文献,是华侨通过侨批递送,支援祖国人民正义斗争的典型实例,也是潮帮侨批局公忠爱国、笃诚守信的生动反映。不仅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叶剑英的伟绩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研究潮汕华侨抗战史和抗战金融流通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爱国华侨来自澄海信宁村

  我市侨批研究专家陈训先曾对这一重要文献和与之对应的特殊“口批”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侨批研究论文《一份华侨抗战重要文献的发现与一条“口批”历史资料的勾沉》,梳理出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苏君谦是著名抗战爱国侨领,曾蝉联担任泰国潮州会馆第五届、第六届和第十三届至第十九届主席,一生为中泰友好作出巨大贡献。

  苏君谦和郭子纲、黄奕、詹欧波等都是澄海信宁村人。据《信宁简史》介绍,1924年,他们四人和一批进步青年在乡中成立读书会“郁联社”,接着又创办了晨光小学;后来苏君谦和郭子纲、黄奕到泰国谋生,詹欧波留在学校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1938年,潮汕地下党经常到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苏君谦在泰国获知这一消息后,便和郭子纲、黄奕等人联合捐款,通过晨光小学詹欧波代转支援延安抗大。

  大额要款启用“口批”保密性强

  苏君谦等的捐款是通过泰国的“增顺批局”以“口批”形式寄回的。抗战时期,海外侨胞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的主张,不少海外华侨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抗战,其中有不少抗战资金就是通过“侨批”寄汇的。由于当时日寇封禁严酷,如果寄钱回国支援抗战的事情暴露,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确保寄收双方的安全,于是出现了“口批”这一特殊的侨批形式。

  “增顺批局”是澄海建阳村人在泰国开设的,据其后人介绍,只有“大额要款”才会启用这种寄汇渠道。寄批人只用“口头”说定,交款后由执事在泰国直接面授可信的批脚,这类批脚的任务是强记所带批款的数目和收批人的名字地址,至于寄批人是谁,只有执事知道,批脚并不知道,因而保密性极好。据说,最能干的批脚能够一次记住几十甚至上百个“口批”。批脚到达汕头后,凭代号与密码到汕头“增顺批局”对汇的联号“友信银庄”支取,然后分送各地。据说,当时做这类生意的金融机构极少,只有实力雄厚的大银庄才敢冒此类风险,“友信银庄”便是其中之一。

  抗战急需人才欢迎华侨返国就学

  苏君谦等的批款当时被送到澄海信宁乡晨光小学詹欧波之手,再转交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接到批款后,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给苏君谦等3人写了“回批”,全文为:“苏君谦、郭子纲、黄奕列位先生大鉴: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查抗战以来,敝路军除挺进敌人后方、实行游击战争以牵制和消耗敌军之外,鉴于抗日战争民众运动各部急需干部人才,故有抗大与陕公(即陕北公学)之设立。蒙海外人士不弃,纷纷赐予物质精神援助,两校校务遂蒸蒸日上。最近复大事扩充,决招收大批青年,特别欢迎海外华侨返国就学。关于抗大、陕公海外隔阂,多有不便之处,盼望先生等广为解释,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战知识,则幸甚矣!”

  回批中对苏君谦等人的爱国热忱表示钦敬,并阐述了国内抗战干部人才紧缺的情况,盼望他们在泰国鼓励更多海外华侨回国学习抗日知识。

  这份回批原件,原来由澄海信宁村革命后代詹家镇珍藏了60多年之久,后在该村编写村史时献出。詹家镇是詹欧波的儿子,据其讲述,原“复函”还有一信封,信封上写着:“广东省澄海县信宁乡晨光小学詹欧波先生收”;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武汉办事处缄”,现信封已失落。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摄

  【专家点评】

  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潮汕华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潮侨出钱出力,甚至为国捐躯;抗战爆发后,潮侨同样鼎力相助,或筹钱筹物,支援抗战;或弃商回国,直接投身抗战。苏君谦、郭子纲、黄奕等泰国潮侨捐资抗战,便是一例。

  批局属于民信,须接受各国邮政、金融管理,抗战时期更要受到各国军方等安全部门的检查。故当时的批局在批封或信笺上,常印刷有警示性文字告知客户,批信切勿言及军事或政治。故我们现在很难从批信中找到有关抗战的内容。

  “口批”最早可追溯到水客时期,初期的水客帮华侨带批,常常只是为同乡带送。华侨亲自对水客作口述(因大多华侨不识字),再将银托付于他。水客回乡后,将银还给侨眷的同时,亦将其嘱咐的内容口述给侨眷。批局形成后,开始印有一种纸条,上面印“口信”或“口批”两字,大致是从水客那里演变而来。

  (曾旭波)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0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