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澄海后溪金财合侨宅配建防空通道、守望台,全屋铺设供水管道,在当时的潮汕农村十分罕见——

百年大宅中西合璧固若金汤


  建筑装饰精雕细琢


  建筑装饰精雕细琢


  建筑结构密实坚固


  鸟瞰后溪村


  侨宅引来不少探访者


  大宅里设置了地下防空洞


  探究蓄水池的过滤设置


  充满文化气息的石门楼


  一字排开的金财合侨宅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每当提及澄海隆都的侨宅,人们都会想到“陈慈黉故居”。其实,在陈慈黉故居附近的后溪村,还有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0亩的侨宅——金财合内,可以和陈慈黉故居媲美。坊间有“财合的厝无慈黉多支,慈黉的厝无财合橂”的顺口溜,可见两者各有所长,各领风骚。近日,笔者来到后溪村,探访这座百年侨宅的绰约风姿。

占地7000平方米厅房共百间

“金财合”侨宅由各3座“老式厝”和“新式厝”,以及2座“下山虎”组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共有厅房100间,其建筑规模不算很大,也并不小。

如今,居住在“新式”侨宅的是86岁的林惠琴和77岁的金汉侨。据他们回忆,祖辈金财合(1866—1945年,名财林,字潜树)因生活所逼,20岁时前往泰国谋生。经过多年奋斗,事业有成的他萌发回家乡“买田建房”的念头。林惠琴是金财合的孙媳妇。她告诉我们,这一侨宅是祖辈做了两趟火柴生意发了大财后回家乡兴建的。当年建造房时, 是用竹筐装上“龙银”付还工人工钱的。

据金氏义添祖祠内的碑刻记载,民国八年(1919),金财合和金潜长(财木)、金潜淑(财气)三兄弟联袂在后溪村东南面,兴建义添祖祠1座,“头落”大宅1座,开挖宅前池塘;金潜淑(财气)又独资在祖祠东侧建“尾落”大宅1座,形成“三壁联”建筑布局。“三壁联”不但有前庭,而且有后包,还有木楼。其间,楹柱林立,联对佳句多多。动物花鸟,木雕石刻,随处可见。漆金刷绿,高度保真。镶花嵌鸟,檐牙高筑,风采依然。更为奇特的是“三壁联”大门楼连火巷厝二楼外墙,密布一个个枪眼,甚为罕见,这是专门为防盗防贼而开设,可见当时建宅者安全防范意识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义添祖祠是后溪14座金氏祠堂最“年轻”的一座,堂号“奉先堂”,乡人称为“财合祠堂”,奉祀潜树、潜长、潜淑之父义添公。祠堂内楹联全部以奉先冠首,比如:“奉上有礼仪入门须谨;先人立德泽后嗣莫忘。”“奉前哲之格言得顺乎亲方可为人为子;先修身而慎德克端其本无忝乃祖乃宗。”等等。仔细品读义添祖祠楹联,发现大多是告诫后人孝道为先,毋忘根本,崇德尚文,遵礼守法,无异于治家格言。

建筑中西合璧用料精良

1935年,财合家族人丁越来越多,金财合让长子金炎利带着自己设计的图纸,从泰国回到后溪,在“三壁联”宅院相邻处再择地,相继新建了三座“四点金”式的“五间过”双层大宅。首座仍然采用灰木作结构,屋顶、走廊、厅堂,全部均以方形杉木为楹梁,上面铺上高级的青瓦、红砖、白灰等建筑材料。加料的石柱、石门斗、石窗框,配上青色的花瓶栏杆,色彩简约,坚固宜居。门额书写着“派衍江南”,标明家族的历史渊源。而随后建成的第二、第三座大宅则冠名“树祖家塾”。格局为传统的“五间过”,而建筑结构则是中西合璧。用料除屋顶采用杉木外,其它都采用水泥钢筋结构和石板、石柱。宽厚的石门斗、石窗框,通巷、天台的花架、石椅采用的都是厚实的花岗岩石板,给人厚重坚固、牢不可摧之感。三座大宅,大门一开,往来互通,楼上楼下,四通八达。屋顶瓦棱临近天井处,还用水泥铺设了约半米宽的通道,供巡更报警、逃生之用。站在屋顶向下望,每一座的天井都很有纵深感,犹如民间游戏用泥土捏成的“塗龟甔”,故这三座新宅又被人称为三个“塗龟甔”。林惠琴老人说,她22岁从潮安江东嫁至后溪金家,生活了64年,以前天井还架设有钢筋防护网,上面可坐人,牢固程度可想而知。这三座新宅全部于1936年建成,用料精良,用艺精细,固若金汤。

1936年,金财合还利用“边角地”先后建了2座“下山虎”和一排火巷厝。至此,财合家族先后建成的大宅,既独立又相连,主人命名为“树竹里”。“树竹里”石门楼也是一景,门楼由纯石材建成,规模不大但结构紧密,其冠首联为“树业良规克勤克俭,竹林深处可读可耕”,成为到此一游的游客喜欢细细品味的名联。

宅院上设守望台下有防空洞

笔者了解到,这座侨宅还建有“两高”和“两低”。“两高”是高高在上的更楼和屋顶的蓄水池;而“两低”则是两个防空地下室。

建于第二座“塗龟甔”楼梯间之上的更楼,是金财合新旧大宅的制高点,为保护家人的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宅里设置防空洞,洞里辟有通往隔壁的逃生通道,也是这座侨宅的独特之处。

在侨宅主人的带领下,笔者借来照明灯,从两座西式大宅相邻处一个小门进去一看,发现很像现在的楼梯间,左侧堆满破旧家具杂物,右侧就是黑乎乎的地下室,具体多深难以估计。于是,我们再到另一座的“尾间”探看,格局跟前面一间相同,借助灯光,往下走了近十级台阶,发现里面积了30多厘米深的水,阻碍了我们继续向下探寻。但借助灯光,依然能观察到这个地下室宽度与上面房间相同,左侧墙上开有一个40厘米见方的窗口,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逃生通道?笔者绕过“后寮墙”,找寻到这一窗口的出处,发现原来是一个三角状、高50多厘米的小坎,往里一探,窗口中间架设有“艹”字型钢筋栏杆,原来这并非逃生窗口,而是地下室的通风口。

这两座大宅的地下室,是主人为子孙安全起见而建造的“防空洞”,盗贼入侵可隐藏,空投炸弹可逃避,这在邻近的侨宅建设中是独一无二的。

全屋铺设管道自来水经多层过滤

而建于第二、三座“塗龟甔”中间楼梯间上面的蓄水池,长约3米、宽2.5米、深3米,水源是从楼下用手摇水泵抽取井水而来,然后经过水池多层过滤后,注入底层净水池,再通过埋于墙内的自来水管输送给3座大宅使用。这种独特设计和实用功能,在当时农村是绝无仅有的。今年77岁的金汉侨先生告诉我们,他5岁从泰国回到后溪生活,昔年大人在井边使用摇水泵将井水抽上天台水池,小孩子在下面打开水龙头接水,那欢天喜地的场面,如今记忆犹新。当天,笔者探访这座侨宅时,登上二楼,攀上水池墙,跳入蓄水池探究一番,发现大宅中埋墙的水龙头和洗手盆遗迹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孩子们开心玩水的场面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座侨宅,不但配套防空通道、防御守望台,还配套了自来水池,全宅埋设供水管道,所有这一些,在当时潮汕农村是十分罕见的。


华侨故事

捐资兴建水厂学校,铺设村道巷道……

侨胞身居海外心系家乡

早年先辈华侨披荆斩棘,在海外艰苦奋斗,为生存谋求立足之地,一个个励志故事令人感动。

金财合刚开始到泰国时,只要能生存下去,苦活累活无所不做。积累一定资本后就开始摆摊做小生意,随着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后创“金财合”商号,做起了土产杂货批发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家乡的兄弟也来到泰国共谋发展。后来,金财合做起远洋跨国贸易,专门从日本进口火柴到泰国批发销售,大发其财。

身居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为侨居地做出贡献的同时,心系祖国故园,对家乡福利事业更是倾其所有。1922年,潮汕发生“八二”风灾,金财合和陈黉利等侨胞立即捐款赈灾。1938年,金潜树向后溪明诚学校捐赠《万有文库》全套约8千册及一批客厅家具。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溪村学校还在使用这些老物件。

1946年,金怀先、许少篪、陈作梁3人代表隆都中学到泰国募款用于中学建设,金财合号和陈黉利公司等143家商号及众多侨胞捐助了泰币12.7万铢及国币1000万元。

改革开放后,金财合的儿孙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更是热心,多次捐资参与建设自来水厂、新建明诚华侨学校、铺设村道巷道,以及赞助家乡兴办其它公益福利事业。还参与隆都中学、隆侨中学、澄海华侨医院等多项公共建设。

受祖辈爱国爱乡熏陶,孙子金晋煌响应号召参军抗美援朝——

藏身湿冷山洞收发电报

身穿戎装的金晋煌

金财合之孙金晋煌1935年出生于泰国曼谷,从小就经常回后溪,住进“塗龟甔”,深深爱上自己的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爱国爱乡思想熏陶的金晋煌,放弃优渥的生活,离开湄公河,离开父母亲,毅然回到祖居地,进入汕头侨中读初中,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血气方刚的金晋煌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于1951年6月穿起军装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前往东北通讯学校培训。1952年,他和大部分学员从东北通讯学校被分配到驻扎朝鲜桧昌的志愿军司令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培训学习后,金晋煌被安排到志愿军驻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联络组(驻扎三八线附近)当报务员。

部队指挥部往往是敌机“喜欢光顾”的地方,为防止电台“全军覆没”,有时必须隐蔽在山坳里工作。那时没有水泥工事,电报房靠拣石块垒起,顶上压着油布树枝,木箱当桌子,摆上机器就开始工作。在美军飞机疯狂滥炸的情况下,为了电台的安全,必须住进山洞,但洞内阴冷潮湿,夏天都要穿棉衣裤,不少人因此得了关节炎。金晋煌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用手中的无线电台24小时不停地收发电报,确保领导机关的所有命令能够顺利下达,以及前方军情及时上传。战斗间隙,初中文化程度的金晋煌还主动当起文化教员,给来自农村的战士上课,教大家识字写信。在此期间,他边教边学,自己的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很多。

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金晋煌钻山洞、穿峡谷,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奉献宝贵的青春年华。这段不凡的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他日后爱国爱乡的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55年,金晋煌随着大军从朝鲜回国。又回汕头侨中完成初中余下学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广东金山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成之后,本想在祖国打拼一番,由于父母念儿心切,亲友多方催促,晋煌只好恋恋不舍离开祖居地,于1962年回到泰国曼谷。开始是在工地打杂工,慢慢晋升为主管,有了积累之后跻身建筑行业,承包工程。创业过程中,他凭借在朝鲜战场上磨炼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在祖国生活时学到的科学进取精神,一丝不苟追求工程质量,努力开拓建筑市场,最终成为泰国响当当的建筑师、企业家。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金晋煌念念不忘滋养、培育他的故土。祖国开放后,他每年都要回国四五次,会乡亲、同学及战友,叙桑梓情、谈家国事,先后捐赠了300多万元人民币,参与汕头侨中、汕头金中、澄海侨中、隆都中学、隆都华侨医院等公益工程建设。直到去世前不久,还捐资为后溪村新建乡亭。

编辑:李泽华 发表日期:2021年11月2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