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视觉

打造会“呼吸”的“弹性城市”

我市探索建设“汕头特色”海绵城市

  风景旖旎的湿地公园其实也是地表水的“净化器”和“蓄水池”。

  跑步道边设置鹅卵石排水沟,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排水效率。

  骑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底下设置碎石层、排水管,确保渗水快、不积水。

  下凹绿地使雨水能自然下渗,并沿植草沟排往最低洼处的收水井。

  汕大新体育馆的绿色屋顶能大量吸收屋面雨水,降低周边内涝风险,同时也使体育馆内冬暖夏凉。

  如同一块大海绵的城市湿地。

  碎石沟能快速“吸”干路面雨水并储存起来。

  详情请扫二维码

  秋雨潺潺,润物无声。沈海高速上,雨水顺着地表漫流,顺着有着绿植“加持”的生态沟奔流,汇入海湾湿地公园。经过园内的雨水湿地、生态沟及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透过绿色植物、沙土的“洗礼”净化,雨水涵养补充地下水,形成面积可观的蓄水湖泊,也削减地表径流量,减轻了排水管网的负担。

  环抱湖边一周,满是翠绿欲滴的青草,微风轻拂,美得就像一幅精彩绝伦的动态油画,更为生灵提供栖身地和庇护所。这里,水榭清幽,湖面静谧,野鸭嬉戏,白鹭成群,莺啼鸟啭,间或传来几声不知名野生动物的叫唤声,清脆悦耳,空灵婉转。城市一隅生机勃勃,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画卷展示在世人眼前。

  中山东路南侧人行步道,不久前刚升级到“美颜”模式。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天而降,落在跑步道边布设的鹅卵石排水沟、碎石盲排道,迅速往下渗透,“钻”进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勃发了生命。除了自然下渗的部分,另一部分雨水沿着草坪边布置的植草沟,流往下凹绿地最低洼处的收水井。

  有了甘露的滋润,藤蔓植物紧贴着地面,纵情生长,快速地释放绿色,犹如一团团热情奔放的生命在街头绽放。乔木亭亭,芳草萋萋,蜂蝶曼舞,中山东路人行步道的生态景观效果大为提升,排水效率也有所增强。

  今年6月初,我市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仅20个城市入选,建设示范期为3年。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市将实现80%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目前,我市开始摸索建设具有汕头特色的海绵城市,有意识地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开发过程中。部分项目先行先试,涌现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校区、汕头大学、海湾湿地公园等优秀典型。

  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放水。汕头致力打造的,不是一座“硬邦邦”的“水泥城市”,而是“会呼吸”的“弹性城市”。

  “海绵之城”,汕头已开启建设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版摄影/撰文

  本报记者 林鹏 林彦恂

发表日期:2021年10月3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