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渐渐远去的知青往事

  “人生如朝露,百年一瞬间”,当年作为知青下乡,转眼已过去四十多年。但往事的点点滴滴时常还会浮现眼前。

  我们下乡的农场是一个主要从事橡胶种植且拥有一万多场民的较大型的地方国营农场。农场覆盖了原广汕公路东西走向十多公里的路段,从北面山上水库库区的营地来到中部公路旁的场部,当时交通不便,需三转四转,最快也要半天的时间。场部下设管区,管区下设生产队,生产队有的还下设班组。一个管区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农场。

  刚下乡时 ,知青们满怀激情,雄赳赳气昂昂,十几部坐满知青的大客车在红旗和欢送人群的簇拥下驶向农村广阔天地,浩浩荡荡。大家刚认识,一路上说说笑笑。但夕阳西下到达农场尤其是一站一站地下到生产队后,那里孤单冷清的平房,偏僻荒凉的环境,还有远处树丛中不时传来像是乌鸦的阵阵叫声,让大家很快就笑不起来了。我们的生产队一半知青一半场民。因为来到的是国营农场,所以我们名为知青但按当时的说法实际已成为农业工人了。

  农场的生活贫乏而单调。入乡随俗,我们很快进入了角色。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出早工(多是轮流修整房前菜园等),早餐后出工到林区地里也算是正式上班,中午吃完午餐略作休息后进行下午的工作,有时上午加把劲把下午的任务完成了则下午便可休息,遇上作物收成,男同胞晚上有时还得在地里守夜。我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平整土地、挖坑种树、垦草积肥、施肥施药,还种植蔬菜、番薯、花生、玉米、甘蔗等作物,并养殖生猪和耕牛。此外,每年还有两次民兵实弹射击训练。记得最累的是寒冷的冬天挖树坑和湿热天在蔗林里剥蔗壳。而难熬的是守夜,两人一组在野地里搭帐过夜,一盏马灯忽明忽暗在黑暗中特别吓人,周边还断断续续传来野狗等不同动物的叫声,挨到天亮心情放松,偶尔还会见到调皮的果子狸。

  傍晚时分是大家比较轻松的时光。此时已收工但距离开饭还有些时间,知青与当地场民关系已渐渐融洽,大家有说有笑,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有的拉二胡,还有的在屋边小道悠闲散步,时而还小有乐趣。夜幕降临后,除我们那排瓦房外,周边是一片漆黑空旷,在没有月光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还好我们有电,但一般9点半前就停电。每个房间有一只15瓦的白炽灯,在8人一间的房间里显得昏暗,除了偶尔集体学习外,个人想看点书学点什么,勉强还行,毕竟有电总比附近的村落没电好。过了9点半没电就靠煤油灯,因煤油配给稀少而更多的是用柴油灯,柴油没有就时不时从自家手扶拖拉机的油箱“放”!多半放的是重柴油,用起来不仅满屋油烟而且还很烧油芯,没油了,大家就只能在黑暗中说说话,讲讲“古”,说着说着就没话说了,屋里渐渐响起此起彼伏的打呼噜声。

  在农场每天的生活就这样平静地周而复始地过着。但有时也有一些有趣的插曲,如有时借着公差机会,约上几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到较远的地方玩玩,有时也骑车到附近公社赶赶集、斗斗圩或到农户家做客,但比较过瘾的还是曾经晚上坐着“脚车尾”到东海县城看电影《追捕》……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过就是几年!

  由于身处异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天除了简单的生活循环,外面的情况知之甚少,对前途很茫然。尽管此时全国开始恢复高考, 但挑战比机会大,更多的人是有想法而没办法。过了几年,国家政策有调整,大批知青得以回城。据说,我们农场的知青,除了个别与当地人结婚留在当地外,大部分人都相继回城了。

  就我个人而言,下乡让我感觉有得有失,失的是某些机会,得的更多是得到锻炼,使我更独立坚强。

  往事成为记忆。愿知青们都有幸福晚年!

作者:蔡伟强 发表日期:2021年10月2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点亮梦想的人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