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的烟雨长廊有个美丽的传说。胡氏年纪轻轻丈夫就死了,公婆年迈,养活一家老小的重任就落在她身上。西塘临水,交通发达,来往人流多,胡氏开间店铺维持生计,早出晚归,生活虽充实,却也孤单。铺前的豆腐摊主王二是个老实人,看着日日辛勤劳作的胡氏,既钦佩又同情,经常帮做些体力活,使得胡氏轻松许多。日子久了,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好感增多,情愫渐长,但又难以启齿,怎么办?苦思冥想下,借修缮自家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棚屋,将店前街路遮盖起来。如此,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之苦,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天公作美,胡家铺子搭建棚屋后,生意突然红火起来。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后棚屋连成一片,后人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也就是现在的烟雨长廊。廊棚, 不管世界有多远,不管心有多大,总有一方棚屋在等你回来,世间的温煦原来也可这样从古至今绵延传承。
来到西塘刚好是中秋佳节,黄昏漫步在烟雨长廊,青瓦片长年累月在烟雨的浸染下变得墨黑,白墙不少已泛黄,与深色的门窗一起组成民居的主色调。行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抚摸已被摸得光滑的木柱子,似乎都带着历史湿润的气息扑鼻而来。鹳鸟鸣叫着掠过西塘河捕食,乌篷船上身着青花瓷旗袍装的女子将水面袅娜起阵阵涟漪。红灯笼悬挂在对岸民居屋檐下,那是在等待情郎归来吗?绿树红花见缝插针长满河埠头,将河流与老屋分割成一个个私密的约会地。眼前的曼妙,千年来生生不息,令人好像回到明清时空中。
最惹人联想的是阁楼上半遮掩的花窗,黄丝巾时不时飘出窗外。也许有个妙龄的女子住在里面,与她青梅竹马的表哥正在远方求学,她寄去的情书杳无音信,思念越来越浓,梦里花落知多少,但永远不变的是,我在西塘等你,不管多久,无论多远。
在烟雨长廊走着、看着、摸着、听着、闻着,脚步便慢了下来,心便软和起来,宛若与知己对话。每一条古道都有一段沧桑的历史,每一叶扁舟都是一首闲适的诗篇,每一间茶馆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每一位艺人都保存生活的灵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诠释。“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你不知道下一秒看到的是否是明代的石桥?下一分遇见的是否是清朝的古树?下一个闲聊的是否是丁香般的姑娘?虚虚实实间便领悟了西塘水墨画一样的婉约与蕴藉,便通谙了水乡的含蓄与温婉。
华灯初上,红灯笼被唤醒,倒影到微波粼粼的水面,宛如给小河安上无所不在的眼睛,水上一个世俗世界,水下一个精灵空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坐上乌篷船,木桨吱吱呀呀,灯笼摇摇晃晃,蛙鸣偶尔响起,碧绿的水面上是船头戏水的情侣,昏黄的灯光下飘来荷叶粉蒸肉的香味,斑驳的老房里是喝茶聊天吃月饼的居民,他们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凉爽的风中纳凉,令人仿佛进入约会的美妙氛围中。河面笼罩一层薄纱,乌篷船慢悠悠向前划,把人带向思绪的远方。
实用又诗意的乌篷船,当年胡氏与王二是否也坐过?是否也在中秋之夜互诉衷肠?不得而知。同样的花好月圆,但中秋的西塘似比北上广深更加诗情画意,比大西北更加柔情似水,比其它水乡古镇更加返璞归真,真心、真爱与真情的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就融入心间。
原来,爱与陪伴才是此生最大的事业,这既是西塘的内涵,不也是中秋的主题吗?烟雨长廊用千年的韧劲,演绎平凡人生中可望又可即的爱情魅力,让人体味日常的温馨与情调,这难道不是世人更值得拥有的“才子与佳人”的故事吗?